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18日訊 4月18日上午,陜西省黃帝陵文化園區管理委員會向泰山景區管理委員會贈送黃帝手植柏子代苗木,并在泰山岱廟內栽植,讓象征中華文明的千年古柏,在齊魯大地與漢武帝手植“掛印封侯”柏相伴而立,續寫跨越時空的文化傳奇。
黃帝手植柏位于陜西黃陵縣黃帝陵景區軒轅廟院內,樹齡約5000年,為始祖軒轅黃帝親手栽種,在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中,被確認為全國僅有的5棵5000年古樹之一,堪稱中華名木之首。2016年,黃帝手植柏種子曾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遨游2個多月,并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地球,彰顯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脈傳承的強大生命力。
陜西省黃帝陵文化園區管理委員會開展的黃帝手植柏及相關古樹子代苗木工作,讓象征堅韌生命力的古柏苗木成為彰顯文化自信的“國禮”信物。此次黃陵贈送的黃帝手植柏子代苗木,系用手植柏種子精心培育而成。4月18日當天,來自黃陵的工作人員和泰山景區工作人員,一同將苗木栽至漢武帝手植“掛印封侯”柏東側,并設置解說牌,讓游客從正陽門進入岱廟往東一眼便能看到這株苗木。
黃帝與泰山淵源頗深,《史記》曾載,黃帝封泰山,禪亭亭。《太平御覽》記載,黃帝在泰山九天玄女處求得兵書和支持,戰勝蚩尤。漢武帝尊崇并效仿黃帝,邊征戰,邊封禪,《史記·封禪書》有漢武帝凱旋,率軍祭拜黃帝后,又至泰山封禪的相關記載。岱廟漢柏為漢武帝于公元前110年封禪泰山時所植。此次黃帝手植柏子代苗木的贈送,不僅延續了兩地跨越千年的文化紐帶,更是對漢武帝時期文化交流的呼應。
兩地的文化交流早有鋪墊。近年來,泰山景區實施了古樹名木育苗工程,在山東省2024年度4·18國際古跡遺址日主場城市活動中,泰山景區向陜西茂陵博物館贈送了8株漢柏幼苗。今年4月18日,陜西省黃帝陵文化園區管理委員會在中國2025年度4·18國際古跡遺址日主場活動期間回訪泰山景區,以黃帝手植柏子代苗木相贈,讓來自黃土高原的古柏與齊魯大地的漢柏根脈相連,實現文化與歷史的交融。
黃帝陵保護管理服務中心護林科科長李小軍說,此次苗木贈送既是一場文化盛宴,也是一次科技的交流,通過贈送子代苗木,兩地將在漢以前傳統文化研究、古樹保護技術等方面展開深入交流,共同保護好古樹名木。
每一棵古樹都是歷史的見證者,黃帝手植柏子代苗木的贈送,不僅是植物的遷移,更是中華文明記憶的傳遞。泰安市博物館負責人表示,從黃土高原到齊魯大地,黃帝手植柏子代苗木與泰山漢柏攜手,將共同講述中華民族的古老故事,傳承歷史,賡續文化。
閃電新聞記者 王迅 通訊員 劉小東 陳陽 泰安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