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 前 言 ?
古代戰爭中,攻取敵方城池是常見的戰術,而云梯作為重要工具頻繁出現。不過,在實際戰斗中,有一種現象讓人疑惑不解。
守城士兵為什么不干脆把云梯推倒,而是選擇用石頭砸?其實這樣做背后隱藏著很大的風險。
? 攻城梯的發展 ?
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開始使用攻城梯了。當時的梯子主要由車輪、鉤子和梯身三部分組成,鉤子用于勾住城墻,而輪子則方便移動。
早期的戰爭并不需要梯子,因為那時以車戰為主,后來逐漸轉變為步兵作戰。
春秋時期的戰場多為開闊的原野,而到了后來,人們更傾向于在城池內展開戰斗。為了適應這種變化,各種新型武器應運而生,其中就包括攻城梯。
隨著時間推移,人們的戰爭經驗不斷積累,攻城梯也經歷了多次改良。
戰國時期應該是最早使用攻城梯的時代,但那時的梯子非常笨重,通常需要幾個人才能勉強穩住。行軍時攜帶這些梯子十分麻煩,打仗的時候更是不便,因此可以說戰國時期的梯子是一種負擔。
直到唐朝,這種情況才有所改善。唐朝的攻城梯下面裝了六個輪子,《唐六典》中對這種梯子有這樣的描述:“以大木為床,下置六輪,上立雙牙,牙有檢梯,節長丈二尺有四。”
相比戰國時期的梯子,唐朝的攻城梯有了顯著進步。首先,梯子底部可以牢牢固定,無需人為干預;其次,頂部還裝有轆轤,既可以在地面上滑動,也可以在城墻上移動,大大提高了作戰效率。
這一改進減少了士兵架設梯子的時間,降低了危險性,同時還能有效防止敵軍破壞云梯。
與攻城車相比,攻城梯更容易突破敵軍防線。
到了宋代,攻城梯再次得到大幅改良,“云梯以大木為床,下施六輪,上立二梯,各長二丈余”。
可以看到,宋代的梯子底部依然是六個輪子,但上面設置了兩個梯子,形狀上繼承了唐代的部分結構,通過轉軸連接。
宋代梯子的最大改進在于采用了折疊式設計,這使得士兵行軍時更加便捷,省去了不少麻煩。
此外,副梯改用了竹材料,更加輕便易攜。
就這樣,在冷兵器時代,云梯成為最容易突破敵方內部的武器,并得到了廣泛運用。
然而,在古人攻城時,為什么守城士兵不直接推倒梯子,而是用石頭干擾對方進攻呢?
? 如何抵制攻城梯 ?
事情遠比想象中復雜。梯子的設計本身就決定了推倒它并非易事。
古人在設計攻城梯時早已考慮到了這一點,工程云梯通常配有防盾、抓鉤等工具。一旦這些鉤子抓住城墻,推倒梯子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守城士兵自然不會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推倒梯子上。
攻城一方還會在城墻的不同位置放置多個云梯,以此分散敵人的注意力。
推倒云梯需要士兵靠近城墻邊緣,但這樣一來就會暴露在敵人的視線范圍內。在古代,弓箭和弩箭是非常常見的武器,射程足以攻擊到城墻邊緣的士兵。
因此,攻城一方通常會派出弓箭手專門瞄準試圖推倒云梯的士兵。推倒梯子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而這段時間里他們隨時可能被射中,后果往往是致命的。
所以,守城士兵更傾向于從高處扔石頭來干擾敵軍攀爬。這種方法不僅安全,而且能有效阻止敵軍進攻。
從高處落下的石頭會對敵人造成心理壓力,由于重力加速度的作用,快速墜落的石頭足以讓士兵感到恐懼,一旦被砸中幾乎無法抵抗。
除了石頭,守城士兵還會用大火焚燒或滾燙的熱油來對抗云梯,這兩種方法的效果甚至比用石頭更好。
隨著時代的進步,火藥和炮火武器的出現改變了戰爭形式,云梯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不過,云梯的發明為后代提供了許多借鑒。
如今,幾乎所有消防車都配備了類似云梯的設備,方便消防人員進行高空作業。
? 結 語 ?
中國古代冷兵器時代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經驗,他們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極具價值的武器,推動了時代的進步,也成為歷史的重要見證。
信息源:
上游新聞 《真奇怪!古人攻城為啥不直接推倒云梯?原來魯班大師早有高招》06-21
搜狐網 《古代的城門大多都是木頭制作,用火卻燒不起來,不能燒也不敢說燒 》2025-04-1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