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這是你的媽媽,快喊媽媽!”。
1958年冬某日,是開國上將楊勇的母親劉世珍進京,這一天,楊勇足足等了10年,心情激動的他,早早就帶著自己的3子1女,冒著凌冽寒風,前往車站等候。
終于,在楊勇和孩子們的翹首以盼下,列車到站,妻子林彬扶著年邁的母親緩緩下車。
看見老母,楊勇更加激動,忙對身旁的4個孩子說:“這是你們的婆婆,快喊婆婆呀!”。
當時,楊勇的女兒京京才3歲,年幼的她不知道婆婆是啥意思,見母親走了過來,便問:“婆婆是誰?”。
林彬笑著解釋:“婆婆就是爸爸的媽媽。”。
京京這才知道,原來大人也有媽媽,于是,她立刻跑到楊勇面前,“命令”道:“這是你媽媽,快喊媽媽!”。
聞言,楊勇幾次張口,可這聲“媽媽”,卡在喉嚨間,當著一眾兒女的面,死活叫不出來,這讓他尷尬不已。
可偏偏女兒京京又不斷催促他,母親和妻子也在一旁看著,怎么辦?無可奈何下,楊勇只能連連告饒:“幾十年沒叫了,得練習練習!”。
好在一點,楊母并未因此不高興,而京京,也在楊勇夫婦的“勸說”下,答應給楊勇一些時間,讓他練習練習再喊“媽媽”。
叫聲媽很難么?楊勇怎么叫不出口?難道他們母子感情不好?當然不是,而是因為這個稱呼,在他生命中,缺席了太長太長時間。
楊勇,湖南省文家市人,本名楊世俊,出身寒苦,一家人以制作煙花爆竹為生。
其父楊貴蟾,是當地有名的形意拳大師,年輕時也是行俠仗義,曾在清末參加萍瀏醴起義,在父親的影響下,楊勇自幼習武,也養成了好打抱不平的習慣。
萍瀏醴起義后沒多久,楊父便回歸家庭,安安心心過日子,在楊父楊母的操持下,楊家的日子漸漸好過起來,等楊勇到了上學的年紀,父母便把他送進了學堂。
轉眼時間來到1926年,此時紅色思潮已經傳播到了文家市,年僅13歲的楊勇和11歲的表弟胡耀邦,也參加了童子軍。
與別人不同,二人鬧革命,他們的父母都是支持的,而且楊勇的兩個哥哥,也已經先一步參加了紅軍。
1927年9月,在毛委員的率領下,秋收起義成功,并在文家市會合。
9月20日,毛委員要對秋收起義的隊伍進行一場重要講話,得到消息的楊勇,便帶著胡耀邦等小伙伴,騎在墻頭去聽,并拿了鉛筆和筆記本,以便記錄講話,回去給童子軍其他人傳達。
當聽到毛委員講,要用秋收起義這顆“小石頭”,砸碎蔣介石這口“大水缸”時,楊勇激動不已,恨不得立馬參加起義部隊。
講話結束后,楊勇碰到了生命中另一位重要人物——羅榮桓。
他跟羅榮桓講,自己想參加革命隊伍,并且征得了母親的同意,羅榮桓見他還是個小孩子,便笑著讓他等幾年,長大了再說。
為打消羅榮桓的疑慮,楊勇還帶著羅榮桓去了自己開的“楊利生飯鋪”見自己的母親,在這里,羅榮桓吃到了讓他回味多年的母雞肉。
然而,即便是楊勇的母親同意,羅榮桓也沒有帶楊勇離開,而是讓他好好讀書,等過幾年再來接他。
紅軍離開文家市后,因為“擁紅”,楊勇一家遭受了許多苦難,幾次被抄家,他的父親氣病交加,離開人世,母親幾次被嚴刑拷打,二嫂更是差點被砍頭。
無可奈何下,楊母帶著楊勇10歲的妹妹逃離了家鄉,去了江西一個名叫金剛頭的小鎮,以燒飯洗衣做鞭炮引子,勉強維持生計,他的小妹也因生活所迫,小小年紀便給人當了童養媳。
滿腔的憤恨無處發泄,楊勇只能隱忍,只能盼著快快長大,好報仇雪恨,終于,1930年4月,16歲的楊勇在當地游擊隊的介紹下,去了平江縣,參加了彭德懷部的隨營學校,算是加入了紅軍。
到平江沒多久,楊勇便成了一名黨員,還被任命為政治隊的班長,他的革命之路,從此開啟。
也是這時候,他給自己改名為楊勇,取自自己老師對屈原的評價——‘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革命,就一定會流血犧牲,楊勇也曾數次在鬼門關外徘徊,險死還生。
第一次遭遇險情,是在1933年10月,此時的楊勇,已經升任紅三軍團第四師十團政委,當時,十團與前來圍剿中央蘇區的敵軍在絢口突然遭遇。
狹路相逢,楊勇毫不畏懼,雖武器裝備與敵人相差甚遠,但卻毫不退縮,親自率部與敵人血戰。
戰斗中,一顆子彈擦著他的頭皮,在他頭上留下2公分長的傷口,血流得滿臉都是,可楊勇卻顧不得那么多,猶如殺神一般,繼續沖殺。
因為在這場戰斗中的英勇表現,楊勇得到了彭德懷的夸獎,并獲得一枚三等紅星獎章。
第二次遭遇險情,是在長征途中的湘江戰役。
當時,戰斗激烈異常,十團團長沈述清戰死,代理團長杜中美也壯烈殉國,部隊的慘狀,讓楊勇紅了眼,他高喊替團長報仇的口號,帶著戰士們繼續沖殺。
戰斗中,一枚彈片擊中了楊勇的右大腿,血流如注,見狀,楊勇一把拔下彈片,也不管傷勢,繼續沖殺,最終殺退了敵人,成功掩護部隊過江。
第三次遭遇險情,是在1935年1月,紅軍第一次強渡赤水,也是紅軍生死存亡的一場惡戰。
當時,赤水對岸的所有有利地形,都被川軍劉湘搶占,形勢十分嚴重,朱毛親臨前線指揮,已是十團政委的楊勇,也再一次帶頭沖鋒。
沖鋒途中,一枚子彈從他的右腮穿入,唇部穿出,打掉了他6顆牙,楊勇倒在血泊之中。
好在一點,雖然驚險,但卻無性命之憂,只是臉上的彈窩,伴隨了他三十余年,直到60年代,才被醫生用手術刀填平。
第四次遭遇險情,是在平型關大戰之時,當時的楊勇,是八路軍一一五師六八六團團政委。
在跟日軍板垣師團二十一旅團爭奪制高點老爺廟時,看到部隊傷亡慘重,楊勇親自率一個營帶頭沖鋒,與日軍展開白刃戰,廝殺中,他的左肩被子彈貫穿,鮮血染紅軍裝……
當然,戰場上的楊勇,也不是只知一味沖殺,他的智謀,同樣出眾。
1938年9月,日寇為大舉進攻根據地,在汾陽城內屯積大量糧草彈藥,得知此事后,時任六八六團團長的楊勇,便決定伏擊日寇的運輸隊。
第一次伏擊,他劫了日寇20輛滿載軍用物資和日本兵的軍車,擊斃日軍200余人,迫使前線的日軍,只能殺馬充饑。
幾天之后,又一支運輸隊出城,但收到情報的楊勇卻沒有出手,因為他意識到,這可能是日軍的魚餌。
果然,這一次,日軍只出動了幾輛卡車,而且車上全是士兵。
有了這一次成功出城,日軍覺得八路軍不會再伏擊了,不料,楊勇再次出手,又打了個漂亮的伏擊戰,搶了日寇18輛軍用物資,并將押送的敵軍全殲。
接連兩次吃虧,日軍更加謹慎,可楊勇又劍走偏鋒,直接帶隊去了日軍眼皮子底下的王家池打埋伏,這一戰,又殲敵300……
接連三次,滅了日寇近千人,這讓汾陽城內的日軍惱怒不已,竟給楊勇下戰書,要在平原與楊勇一決雌雄。
對此,楊勇一笑了之,并未搭理,這邊是著名的呂梁三捷。
像這樣的智計,楊勇用的并不少,比如1941年,潘溪渡戰役中的,楊勇就采用了“圍點打援,設伏圍殲”的戰略。
經過抗日戰爭的洗禮,楊勇徹底蛻變成了一名合格的指戰員,在解放戰爭中,屢屢創立耀眼戰績。
1947年7月的魯西南戰役,楊勇用一個縱隊的兵力,殲滅敵軍5個半旅,1948年11月,楊勇縱隊殲滅敵一個師5000余人,1949年12月,楊勇指揮兩個兵團,發動了成都戰役,一戰俘虜5萬余人……
1949年秋,時任二野無兵團司令員的楊勇,率部從江西上饒前往貴州,先頭部隊路過長沙時,楊勇讓幫忙打聽母親下落。
很幸運,時隔多年,他的母親和兩個哥哥還在人世,聽到消息的楊勇,是驚喜不已,立即帶著警衛員回家探望親人,母子二人是相擁而泣。
當得知楊勇已經在組織的關懷下結婚,并且有了兩個兒子,楊母是開懷大笑。
可惜,當時楊勇軍務在身,無法長久陪伴母親,僅僅住了5天,便匆匆離去。
令楊勇沒想到的是,這次一走,與母親相聚,竟是10年之后,在此期間,他去參加了抗美援朝,直到1958年10月才回國。
回國后,他被任命為北京軍區司令員,算是有了“著落”,于是立馬讓妻子林彬代他去接母親,這才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把母親接回家中后,楊勇這個父親,在兒女那里的權威是大打折扣,每當孩子們犯什么錯,未等楊勇瞪眼,便跑去找奶奶“庇護”了。
在楊勇家,楊母被照顧的很好,但在農村生活慣了的她,卻很不適應這種生活,即便是胡耀邦的母親也來了北京,姐妹二人可以時常聊天,她依舊待不住。
1962年,楊母說什么也要回老家,楊勇拗不過,只能送老人家回去,回到家后,楊母擺起了茶水攤,給過路人解渴,一如既往的和藹,絲毫沒有開國上將母親的派頭。
1964年,楊母病重,得知消息,楊勇心急如焚,他給在湖南工作的表弟胡耀邦打電話,讓接母親去長沙治療,但卻被楊母拒絕,老人家認為,自己天年已盡,要死也要死在家里。
這年暑假前夕,老太太離開人世。
楊母逝去后,楊勇因軍務在身,無法前去奔喪,家里人竟提了個條件,讓他寄1000元,要大辦喪事,還要請戲班子唱三天大戲,但卻被楊勇拒絕。
他說:“我是一名黨員,不能附和舊風俗,再說國家還在困難時期,喪事要從簡,給老百姓帶個好頭!”。
最終,他只寄回了200元,并囑咐一切從簡,給老人家買一副好一點的棺木,入土為安即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