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在第30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由山東省作家協會主辦,山東省文學館、山東省文學院、山東大學作家書院、山東廣播電視臺文藝廣播聯合承辦的趙德發長篇小說《大海風》新書分享會在濟南舉辦。分享會通過嘉賓對談、片段朗讀、互動交流等多元形式,帶領讀者走進20世紀上半葉中國北方的漁業與航運歷史。
作為趙德發“海洋三部曲”的巔峰之作,《大海風》以20世紀上半葉中國北方漁業與航運史為經緯,將馬蹄所漁村的煙火氣息、青島港口的商業脈搏、抗日戰爭的時代風雷熔鑄一爐,通過主人公邢昭衍“從漁民之子到航運實業家”的人生軌跡,勾勒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在時代浪潮中的奮進與悲壯。這部入選中國作協“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規劃”、山東省“齊魯文藝高峰計劃”的60萬字長篇,一經出版便引發熱烈反響,被《人民日報》《文藝報》等權威媒體譽為“海洋版的《子夜》”,更在3月22日的研討會上獲專家盛贊“具備茅盾文學獎品格”,入選2025年1-2月中國好書推薦書目、《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5年2月優秀暢銷書排行榜總榜。
分享會上,趙德發首次披露了創作《大海風》的“十年磨一劍”歷程:自2010年起,他耗時三年采訪老漁民、航運史專家,搜集資料,只為讓筆下的海洋細節“經得起海風的推敲”。談及從“鄉土文學”到“海洋文學”的兩次轉型,他笑稱自己是“從經驗之內跳到經驗之外”。寫鄉土是熟悉的土地,寫海洋則是陌生的深藍,但正是這種陌生感驅使趙德發不斷探索,讓海洋在中國敘事中走上文學的舞臺。
在互動環節,現場聽眾踴躍提問,話題涵蓋小說創作技巧、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比較、文學影視改編等方面。四位教授的解答為聽眾們帶來了全新的視角和思考,現場聽眾們紛紛表示,通過這樣的互動交流,不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作品,還能在思想的碰撞中收獲新的啟發和思考。
(大眾新聞記者 盧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