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壘磊
今天看到一個熱烈的討論,說一個人有錢了之后,會不會看不起之前的窮朋友?
這個討論很多人都沒抓住重點,很多人表達的,僅僅是道德品質層面,但其實重點不在于看得起還是看不起,而是“你們是一起做什么的朋友”,以及“如果一開始你們就是這樣的貧富狀況,你們還會不會成為朋友”。
如果你們只是在興趣愛好的層面偶爾交往,平日里各干各的,沒什么交集,那朋友就還是朋友。但如果你們要經常性的互相串門,互送禮物,結伴旅行,甚至除了興趣愛好以外,還要深入地探討價值觀,那你們大概率是無法繼續成為朋友的。因為你們的日常消費,做事方式,和看問題的角度,注定不同,這本質上是由于你們追求的東西,關注的重點,已然發生了巨大差別,所以你們就會很自然地減少共同話題,越走越遠。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叫“一個人的財富,是其身邊頻繁交互的6個人的平均”。這個“財富”也可以替換為“價值”或者其他類似的都可以,6個人也可以是4個人,8個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道理,即“如果你想往上走”,那么最好多跟和你同檔的人來往,否則你大概率會被拉下去——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有錢人,在有錢以后不更換自己頻繁交互的朋友,能夠長期不被拉下去的——從你的視角來看,這似乎是一個“針對你個人”的品德問題,但對有錢人而言,其實是一個“保住自身財富”的方法論問題。
有人說了,那就不能拉朋友一把,讓朋友也變得有錢嗎?很遺憾,不能,因為一個人的朋友很多,親戚也很多,如果拉張三,那為什么不拉李四?發小重要,同桌就不重要?兄弟姐妹就不重要?這是一個偽命題。而且要“刻意去拉人”,就代表這個人已經不配擁有當下的財富了——他在干的是“消費財富”以滿足自身情緒的行為,而非“生產財富”的行為。
著名的NBA球星阿倫艾弗森在成為頂級球星以后,積累了上億美元的財富,但在退役后不久就窮困潦倒,連離婚官司都打不起,房租也難以支付。為什么?因為他一直養著小時候在貧民窟認識的狐朋狗友們,以獲得更多的情緒價值,這就是“消費財富”的行為,那財富就會離他而去。因為狐朋狗友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對財富的消耗,還有從注意力到偏好等全方位的影響。如果不是他職業生涯過于高光,以致于還有一份銳步的終身合同作為保障,曾經擁有無數財富的他,就連安享晚年也做不到了。
一個有錢人想要配得上自己所擁有的財富,世界對他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普通人可以踩進去的坑,他不能踩;普通人可以被綁架的點,他不可以被綁架,否則就會失去財富,因為不配。
我們其實并不需要刻意地在意自己看不看得起窮朋友,我們只需要問自己,如果我今天才認識他,他還會是我的朋友嗎?如果會,那就依然是;如果不會,那就不是,一視同仁,重新評估,實事求是,想跟誰來往,就跟誰來往,尊重自己的本心。不是說一個人先認識的你,曾經是你最好的朋友,就一直得是你最好的朋友,這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你早已不是你,他也早已不是他了,人們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得重新認識自己,也得重新認識他人。
朋友也好,家人也罷,都只是特定時期里的各取所需,人類終究還是各活各的,誰也無法真正摻雜到對方的生命里去。每個人在生命的任何一段時間里,始終指向的,都應該是最同頻,和生存關系最大的合作者,他們是同一撥人固然好,不是同一撥人,也沒什么關系。
(完)
我是蔡壘磊,感謝你的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