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明老師的《樂游佳境賞秋容》是一曲獻給自然的贊歌,更是一首叩擊心靈的抒情詩。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七里峪秋日的瑰麗畫卷,在山水草木間追尋生命的韻律,于家庭歡聚中感悟時光的溫情,將自然之美與人文情懷熔鑄為一,展現出散文藝術中“景與神會,情與境諧”的至高境界。
一、移步換景:在流動的視角中鋪展自然長卷
文章以游覽動線為脈絡,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長卷,從山口的初晴到峰頂的云霧,從溪流的歡歌到森林的靜謐,每個場景都以精準的畫面感定格。作者擅長捕捉動態之美:溪流“從懸崖絕壁上躍下,從茂密叢林間涌出,從縱橫溝壑中匯入”,似在譜寫一曲生命的協奏曲;落葉“飄入溪流中,跳躍著去見證溪流最后的輝煌”,賦予自然景物以詩意的哲思。靜態描寫亦見功力,山花“白的、紅的、粉的、紫的、黃的……爭奇斗妍”,色彩的鋪陳如油畫般濃烈;云霧“恍若縹緲的輕紗,浮動的云煙”,則以水墨的氤氳營造出朦朧意境。動靜交織間,七里峪的秋容既具寫實的鮮活,又含寫意的空靈。
二、情景交融:在自然意象中寄寓生命哲思
作者對自然的觀察絕非停于表象,而是將個人情感與生命體悟融入景物之中,使山水草木皆成為心靈的鏡像。溪流“不分晝夜、不知疲倦地為美麗的七里峪縱情歌唱”,象征著無私的奉獻精神;懸崖縫隙中的樹木“挺直腰桿,風雨如磐,堅守著大山”,暗合著對頑強生命力的禮贊;牛與鳥的存在,更構成“大自然的和諧環境”的生動注腳。尤為動人的是作者與老伴在白皮樹旁的合影,以“一同承受”“一同踏過”的誓言,將自然的永恒與人間的深情并置,賦予景物以人文的溫度。這種“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寫作策略,使文章超越了單純的游記,成為對生命、情感與自然關系的深度思考。
三、韻律之美:在語言的交響中編織詩意時空
文字的節奏感是本文的另一亮點。作者善用排比、疊詞與復沓,如“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鋪陳溪流的多樣形態,“漫地伏卷,若即若離”“晶瑩的露珠掛在路旁的葉片上,映射出太陽的光輝”等描寫,既增強了畫面的層次感,又形成語言的韻律美。雨中的段落堪稱經典:“雨拍打在樹葉上和石板路上,韻律清脆可聽,仿佛最輕柔的敲打樂”,將聽覺與通感結合,使自然之聲化為心靈的和弦;“踏著金黃色的石板路,我心中充滿了愜意,人似畫中走,神隨仙景游”,則以短句的跳躍感傳遞出漫步的輕盈。更妙的是古詩的引用“雨急山溪漲,云迷嶺樹低”,與文中景致相映成趣,在古今對話中拓寬了文本的文化縱深感。
四、和諧之境:在天人合一中抵達精神原鄉
文章的深層主題,是對“和諧”的多重書寫。自然層面,山與水、樹與石、云與霧相生相契,構成“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的生態奇觀;家庭層面,祖孫三代的互動充滿溫情,冒雨下山時“相親相愛地在一起淋雨”的細節,定格了親情的溫暖;心靈層面,作者在自然中“了無雜塵”,與山風、云霧、溪流達成精神的共振,最終發出“七里峪,真乃天之作、地之造、美之絕、妙之極”的贊嘆。這種和諧,既是自然的本真狀態,亦是人類心靈追尋的終極歸處——當作者“好想乘著那一縷秋風,像鳥兒一樣展翅翱翔”,其向往的不僅是物理的自由,更是精神與自然合一的永恒之境。
讀罷全文,七里峪的秋容已不止于視覺的盛宴,而是化作一場心靈的旅行。王友明以散文的形式,完成了對自然之美的招魂,對生命之情的打撈,對和諧之境的守望。在這個被工業文明裹挾的時代,這樣的文字猶如一股清泉,提醒我們:真正的佳境,不僅在山水之間,更在人心與自然相惜相悅的瞬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