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俗語有言:“城南韋杜,去天尺五”,意為韋、杜兩大家族是距離天子最近的大家族。漢唐時期,韋、杜家族高門煊赫,人才輩出,是關中世家大族的代表,杰出人物包括杜預、杜甫、杜牧、杜如晦、韋莊、韋應物、韋皇后、韋貴妃等。
澎湃新聞獲悉,“去天尺五——漢唐長安韋杜家族生活特展”4月16日在廣州海事博物館對外展出,展覽通過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呈現了漢唐這兩大古代傳奇家族的發展源流與杰出人物。
韋杜兩大家族是中國古代的傳奇世家大族。漢唐時期,韋、杜家族入中樞、任宰相,出朝廷、理地方,與皇室聯姻,血脈合體,權力交融;或戎馬疆場,血壘軍功,榮耀家族;或醉心于文史詩歌、繪畫創作,執著于人生往復的探索。“房謀杜斷”的政治美譽,“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的人生態度,詩史的精神,《通典》《唐六典》的濟世名著等,都是韋杜家族留存至今的傳奇。
追溯韋杜家族中的韋家:西漢時韋賢、韋玄成、韋賞連續三代人位至三公,家族遂為關中名門。東漢時已號為三輔冠族。兩漢、魏晉、南北朝,京兆韋氏歷代都不乏公卿、宰輔、尚書、高級將軍等重臣,因此成為關中郡姓的代表。進入隋唐,京兆韋氏得到進一步發展,有唐一代,京兆韋氏先后誕生了17位宰相(另有使相2人)。《舊唐書·韋述傳》 載:“議者云自唐以來,氏族之盛,無逾于韋氏。”由此可見京兆韋氏在唐朝的輝煌。京兆韋氏在中古時代享有極高的聲望,隋文帝稱其為“百世卿族”。
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漢御史大夫杜周。曹魏有名臣杜畿;西晉有軍事家杜預;南北朝有名將杜驥、杜掞等;隋唐時期更多,有“詩圣”杜甫以及宰相九人 。其中,宰相杜如晦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宰相杜佑是歷史典藏《通典》的編撰者,其孫杜牧則是晚唐著名詩人。
據悉,此次展覽的五大篇章“月滿長安”“彤云涅變”“帝室羽翼”“人生參商”“煙海嶺南”分別講述韋杜兩大家族遷居長安、從漢代的文治走向魏晉南北朝的武勛、躋身帝國統治核心層、在逆旅中書寫悲歡、在嶺南留下的深刻足跡,宛如五幕史詩,緊扣家族與時代脈絡,生動再現兩大世族在漢唐社會的輝煌軌跡。
展覽第一章重點講述了韋杜家族遷居長安的故事。韋、杜均為古老姓氏,韋氏源于商代豕韋氏,杜氏源于西周杜伯。漢宣帝時,韋、杜先祖奉詔遷至長安城南,開啟家族新篇。兩漢時期,家族人才輩出,有父子宰相、儒學大師,推動家族階層躍遷,家風與美德傳承為成為“名門望族”奠定根基。遵孝悌、務學習、崇節儉、結益友,韋玄成裝瘋謙讓繼承人,展現其孝順與品德;杜延年“合和朝廷”,化解將相矛盾,展現智慧與公正。家族的文化底蘊與家風傳承不斷彰顯。
展覽現場
漢 錯金銀銅虎鎮 西安市長安博物館藏
漢時,家族以讀書治學、任官治民為主;亂世來臨,杜預、韋孝寬等將領憑借軍功重塑家族聲望。玉壁城之戰,韋孝寬頑強抵抗東魏進攻,重塑對峙格局。南北朝時期,家族成員效力于關中政權,韋彧、韋瓘等在地方治理上推動民族融合。家族將領如韋彪、韋皋等身披“金甲”,守護邊疆,推動國家統一與民族融合。
在展覽的第二章節則可看到韋、杜家族從漢代的文治走向魏晉南北朝的武勛,軍功帶來了鳳凰重生式的質變,延續了顯赫的門第聲望,躋身進王朝核心統治層。
唐 仕女俑 西安市長安博物館藏
唐 天王俑 西安市長安博物館藏
隋唐時期,韋、杜家族真正躋身帝國統治核心層,成為皇室的“飛鴻羽翼”。
兩家族從政為官者如云,被譽為“海內冠冕”,或入朝堂參決機要,或赴地方理政安民,推動帝國走向繁榮。杜如晦以“房謀杜斷”著稱,韋氏九大公房中多位成員擔任宰相,如韋安石、韋貫之等流芳百世。而王婉教子和睦、韋思謙彈劾權貴,亦展現了尚廉務儉、崇文重教的家族傳統。同時,韋、杜家族與皇室頻繁聯姻,成為“金色伴侶”。韋氏多位成員成為皇后、妃嬪或娶公主,杜氏也有名臣與皇室結親。這些聯姻鞏固了家族地位,但也為唐朝政治格局增添了變數。
展出現場
在唐代這一繁華與戰亂交織的時代背景下,韋、杜家族以藝術與宗教為舟,探尋人生的起伏與意義。這是詩歌的黃金時代,韋、杜家族詩人們以敏銳的觀察和堅定的內心,創作出沉郁頓挫、豪爽俊朗或恬淡高遠的詩作。他們在逆旅中書寫悲歡,在田園中尋找寧靜,在春日中感受自然的溫柔,用詩歌撫慰人心。韋莊作為“花間派”詞人,描繪著對自然與人生的熱愛。而韋誕以書法著稱,韋偃以繪畫聞名,皆在追求高逸超然的意境。這是佛教氛圍濃厚的時代,韋、杜家族中多人投身佛道,如杜順、杜光庭等,以身入佛道之門,叩問空與無的人生難題。
唐中宗李顯之女、韋氏所生的安樂公主也頗為有名。據廣州日報報道,展覽中展出了一件安樂公主的墓志及拓本。史料記載,安樂公主驕橫跋扈,其墓志“秉性驕縱,立志矜奢。傾國府之資財,為第宇之雕飾”與史料記載相互印證。據說她曾經定制極盡奢華的“百鳥裙”,采百鳥羽毛織成,為此派人專門到嶺南捕鳥,導致不少鳥類數量大減。
展出的陶俑
韋杜兩大家族已經融入歷史長河之中,現在的人更多的是通過杜甫、杜牧、韋莊、韋應物文化名人而熟悉。
杜甫(712年2月12日 [1]—770年)是杜預的第十三世孫。他繼承和發展《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中國古代詩歌藝術發展的又一高峰,被后人公認為詩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的人格也被認為是中華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自晚唐兩宋后,杜甫逐漸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后世尊稱他為“詩圣”,稱其詩為“詩史” 。其傳世作品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近現代蔣兆和繪杜甫像 (非此次展品)
詩人韋應物(生卒年不詳),世稱“韋蘇州”,曾任滁州、江州、蘇州刺史,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韋詩各體俱長,七言歌行音調流美,五律一氣流轉,情文相生,耐人尋味。
晚唐的杜牧不僅寫詩,書法也頗佳,存世書法有《張好好詩》。“花間派”詞人韋莊,描繪著對自然與人生的熱愛。而韋誕以書法著稱,韋偃以繪畫而知名。
杜牧書法《張好好詩》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澎湃新聞資料 非此次展品)
韋杜家族的許多成員在嶺南留下了深刻足跡。韋杜家族多人出任嶺南節度使,如撰成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典志體史書《通典》的“三朝宰相”杜佑,他推行輕徭薄賦,發展海貿,使嶺南出現安定繁榮的局面。韋執誼被貶崖州后,組織興修水利,其修建的水利工程巖塘陂、亭塘陂,2019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韋杜家族在嶺南的活動,推動了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
展出現場
據悉,此次特展由廣州市黃埔區文化廣電旅游局指導,廣州海事博物館、長安博物館、銅川博物館主辦,將展出至10月16日。
(本文據廣州海事博物館資料、舊唐書史料及廣州日報報道等綜合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