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程師開發(fā)出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建筑材料,其核心構成是借助真菌和細菌細胞的根狀菌絲體。研究表明這種由活細胞在低溫下制造的材料能夠自我修復,最終可能為混凝土等高排放建筑材料提供可持續(xù)的替代品。相關論文4月16日刊登于《細胞報告-物理科學》。
“生物材料的強度不足以在所有應用中取代混凝土,但我們和其他研究者正在努力改進它們的性能,以便它們能夠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論文通訊作者、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助理教授Chelsea Heveran表示。
與通常只能使用幾天或幾周的其他類似生物材料相比,Heveran團隊的材料——由真菌菌絲和細菌制成——至少可以使用一個月。
“這令人興奮,因為我們希望這些細胞能夠執(zhí)行其他功能。”Heveran說。
當細菌能在材料中存活更長時間時,它們的細胞能夠執(zhí)行多種有用的功能,包括在受損時自我修復以及清理污染。
由曾經活過的生物體制成的材料已經開始進入商業(yè)市場,但那些含有仍然活著的生物體的材料卻很難完善——這既是因為它們的存活期較短,也因為它們往往缺乏許多建筑項目所需的復雜內部結構。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由論文第一作者、蒙大拿州立大學的Ethan Viles領導的研究團隊,探索了使用真菌菌絲作為生物礦化材料的支架。這一靈感來自于菌絲此前被用作包裝和隔熱材料的支架。研究人員研究了一種叫做神經孢子菌的真菌,發(fā)現它可以用來制造具有各種復雜結構的材料。
Heveran表示:“我們發(fā)現,真菌支架在控制材料內部結構方面非常有用。我們創(chuàng)造了類似皮質骨的內部幾何形狀,但未來我們可能還可以構建其他幾何形狀。”
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研發(fā)的新型生物材料能夠替代像水泥這樣具有高碳足跡的建筑材料。水泥生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人類活動產生二氧化碳總量的8%。下一步,研究人員計劃進一步優(yōu)化材料,使細胞壽命更長,并弄清楚如何在更大的規(guī)模上有效地制造它們。(來源:中國科學報 馮維維)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如因無法聯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與本網站聯系,我們將采取適當措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