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高等教育專業評價機構軟科中國正式發布《2025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繼續穩居主榜前三,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緊隨其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全國第11的位次,連續四年實現排名攀升,距前十一步之遙,成為頭部高校中最具增長潛力的“黑馬”。
梳理軟科中國大學排名近五年數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進步軌跡清晰可見。2021 年,北航在軟科排名中位居全國第十五,在一眾 985 高校中已占據一席之地,但面對激烈競爭,上升空間仍有待開拓。
2023 年是北航開啟排名連年提升的起點,該年度北航升至全國第14位。在學科評估、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收獲頗豐,以航空航天為核心的學科群持續鞏固優勢,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交叉領域也嶄露頭角。2024 年,北航乘勝追擊,排名提升至第12位。其畢業生在就業市場和深造領域表現出色,受到各大企業和科研機構的高度認可;科研層面,多項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標志性科研成果不斷涌現,使其在 “國防七子” 中脫穎而出,成為國防科技領域高校的標桿。
2025 年,北航再進一步,位列全國第11位,逼近國內頂尖高校的 “前十陣營”。這五年間,北航累計上升 4 個位次,在 “雙一流” 高校激烈競爭的賽道上,這樣的增長速度在 985 工程院校中顯得格外突出,成為眾多高校關注和學習的對象。
北航在軟科排名中的持續上升并非偶然,是其在多個關鍵維度全面發力、協同共進的結果,展現了一所頂尖工科高校在新時代高等教育競爭格局中的戰略眼光與實干精神。
在學科建設方面,北航構建了以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為核心的頂尖學科集群。在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連續8年位列全國第一,彰顯了北航在該領域無可撼動的國際領先地位。在飛行器設計、航空宇航制造工程、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等細分方向,北航攻克大量航空航天領域的 “卡脖子” 技術難題,如先進飛行器總體設計技術、高性能航空發動機關鍵技術等 ,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
同時,工程學進入 ESI 全球前萬分之一,標志著北航在工程領域的整體科研實力和學術影響力達到了世界級頂尖水平,在航空航天工程帶動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等相關工程學科協同發展,形成了強大的學科合力。
2024 年,北航設立國內首批低空技術與工程本科專業,這一舉措搶占了 “低空經濟” 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制高點。低空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涵蓋低空飛行器研發、低空交通管理、低空旅游等多個領域,市場潛力巨大。北航整合航空宇航、控制、電子等多學科資源,致力于培養掌握低空技術核心原理與應用技能,能夠解決低空經濟發展中復雜工程問題的復合型人才,為我國低空經濟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作為“國防七子”一員,北航在國防科技領域貢獻卓著。高鎮同院士的結構壽命可靠性理論,為我國20余型飛機的安全服役提供了堅實保障,提升了航空裝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新型隱身材料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使我國在航空隱身技術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量子磁性材料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實驗證實超固態存在;“北航氫動一號” 全電航空發動機首飛成功,為未來航空運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路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排名躍升,是中國高等教育建設成效的縮影。在 “卡脖子” 技術攻關、新質生產力培育的需求下,北航以 “頂尖工科 + 優勢理科 + 精品文科 + 特色醫工” 的學科布局,探索出一條差異化發展道路,有望在未來書寫更多 “北航高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