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條"博士后爸爸幫孩子寫作業"的視頻在網上火了。那位爸爸說:"我白天工作已經很累了,回到家不想在輔導作業上內耗,干脆自己把孩子的作業做了。"看到這則新聞,我不禁陷入沉思。
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么?輔導作業應該是親子溝通的橋梁,而不是父母的又一項工作負擔。理解家長們的苦衷,工作壓力大,回到家還要面對孩子的作業,確實讓人疲憊不堪。但這種"包辦代替"真的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嗎?
我在教育一線摸爬滾打二十多年。見過太多因作業問題鬧得雞飛狗跳的家庭。有位媽媽曾哭著告訴我:"張老師,我們家每天晚上都像打仗!"這種情況,太普遍了!
輔導作業,是道難題。
當我們幫孩子完成作業時,看似解決了眼前的問題,實際上卻剝奪了孩子學習獨立思考和承擔責任的機會。從長遠來看,這會讓孩子形成一種依賴心理——遇到困難就等著別人來解決。
另一方面,_高學歷家長的焦慮也值得我們關注_。"博士后都輔導不了小學作業"的尷尬處境,折射出當下教育的某些荒謬性。課業負擔過重、作業設計不合理、家校責任界限模糊……這些都是深層次的教育問題。
我不反對父母適當幫助孩子,但"全盤接管"絕非明智之舉。孩子需要在挫折中成長,需要學會如何面對困難。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能力!
作為老師,我常建議家長:別把輔導作業變成戰場。
何不嘗試換個角度?把輔導作業視為了解孩子學習狀況的窗口,而非檢驗孩子成績的工具。觀察他遇到什么困難,幫助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
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培養一個會做題的機器,而是培養一個有思想、有擔當的人。這需要我們的耐心和智慧。
_如果你真的累了,不妨坦誠地和老師溝通_。多數老師會理解家長的難處,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我經常跟家長說:孩子是長跑運動員,而不是短跑健將。過度包辦只會讓他們輸在長遠的賽道上。
作業是孩子的責任,父母的角色應是引導者而非代勞者。適當放手,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我看過無數學生成長的軌跡……最終走得穩的,往往是那些在挫折中學會獨立的孩子。而不是那些一路被父母"扛"過來的孩子。
教育不只是教授知識,更是培養孩子面對生活的勇氣和能力。這份勇氣和能力,不可能通過代寫作業獲得。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在適當的挫折中成長,在必要的幫助下前行。這需要我們的智慧,也需要我們放下完美主義的執念。
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只有盡力而為的愛。輔導作業不必內耗,但也不能包辦。找到平衡點,才是教育的智慧所在。
試著和孩子一起享受這個過程吧!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那些曾經令人頭痛的作業時光,竟成了最珍貴的回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