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鍋包肉
編輯/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綠豆湯
這幾年,跌跌不休成了貝泰妮(300957)的主旋律。
貝泰妮2021年登錄資本市場,上市之初就被捧上了神壇,市值一度沖上了1200億。然而截至撰稿(截至2025年4月17日),貝泰妮市值還不到200億。短短幾年,千億消散。
來源:億牛網-貝泰妮
如今的貝泰妮,市值已經和丸美生物(603983)基本到了同一個水平線上(截至撰稿,貝泰妮市值181.51億,丸美生物166.21億)。但其實從數據來看,貝泰妮的收入、利潤規模仍遠勝丸美生物。只是收入增長失速、增收不增利壓力盡顯。這也成了壓在貝泰妮身上的兩座大山。
一、用戶增長紅利消失,收入增長失速
貝泰妮和丸美生物雖然同處護膚品賽道,但產品定位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貝泰妮主打敏感肌護膚,致力于成為敏感肌賽道的國貨龍頭。丸美生物則是靠眼霜走紅,2019年上市時,榮獲“中國眼霜第一股”稱號。
從數據來看,貝泰妮和丸美的業績表現,也是截然相反。
前幾年,貝泰妮收入爆發增長,同比增速基本在50%以上。而丸美生物則停滯不前,甚至一度出現了負增長。
來源:同花順-營業收入, 貝泰妮(左)丸美生物(右)
誰曾想,短短幾年卻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貝泰妮營收分別同比增長10.14%、17.09%,同比前幾年明顯失速。而丸美生物營收卻分別同比增長28.52%、27.07%,一改往日疲軟。
究其原因,成也營銷,敗也營銷。
從前,丸美生物銷售費用投入力度不大,連續多年維持在5億+,直至2021年才開始加大銷售費用投入。而后,其彩妝及其他類收入增長迅速。2020年,該類收入只有2243.12萬,而截至2023年已達6.5億,成了新的收入增長支柱。
來源:iFinD-丸美生物銷售費用
可以說,丸美生物靠營銷砸開了彩妝市場,砸出了第二增長曲線。
而貝泰妮,則恰恰相反。
營銷向來是貝泰妮的重要手段。自有公開數據以來,貝泰妮的銷售費用年年增加。2020年,在丸美生物“覺醒”以前,銷售費用投入只有5億+,而貝泰妮就已達11億。
來源:iFinD-貝泰妮
在巨額銷售費用投入之下,貝泰妮成功打響了“薇諾娜”品牌,收入保持多年高速增長。
但反過來,前期營銷做的越好,也就意味著可以繼續滲透的空間越小。伴隨用戶增長紅利消失,獲客成本只會越來越高。
二、行業競爭激烈,增收不增利
除了用戶增長紅利消失,行業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某種程度上,這其實是一個必然結果。因為對企業而言,要打破紅利消失的魔咒,就必須推陳出新,豐富產品矩陣。這就導致,即便從前各自為營的企業,如今也都成了競爭對手。
比如丸美生物,雖然主品牌“丸美”聚焦眼部,但截至2024年上半年,眼部類收入僅占其總營收的17.64%。
如今,護膚類、彩妝類已成為丸美生物的主要收入來源。旗下“春紀”品牌,定位大眾化功能性護膚,特別強調以食萃科研,敏肌適用為理念,正面切入了貝泰妮的敏感肌賽道。
來源:同花順,丸美生物2024年半年報
而一向扎根于敏感肌賽道的貝泰妮,也在努力改變高度依賴“薇諾娜”的局面。
2023年,貝泰妮成功并購了悅江投資,獲得了“姬芮(Za)”和“泊美(PURE&MILD)”兩個品牌,從而也進入了大眾護膚和彩妝市場。
但是,豐富產品矩陣容易,復刻成功產品卻難。
近年來,丸美生物加大營銷力度,將“戀火”打造成了新銳彩妝品牌。但貝泰妮收購的姬芮和泊美,本就是兩個成熟品牌。雖然有一定的客群基礎,但反過來,也給破圈增加了難度。
從數據來看,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貝泰妮銷售費用已分別高達26億、20億,但營收增速依然大不如前。
由此導致,2024年前三季度,貝泰妮銷售費用率已高達50%,同比2022年增加了10個百分點。其中,2024年第三季度銷售費用率已高達60%。
而與此同時,伴隨行業競爭加劇,貝泰妮毛利率也呈下滑趨勢,從昔日的80%+,逐漸降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73.73%。
來源:同花順-貝泰妮
一邊是毛利率下降,一邊是費用率增加,綜合來看,2024年前三季度,貝泰妮雖然營收仍然保持正向增長17.09%,但扣非凈利潤已同比下降32.81%。
誰能想到,昔日貼著暴利標簽的貝泰妮,2024年前三季度凈利率已只有10.07%。更有甚者,單看第三季度,實則已經為負。
來源:同花順,貝泰妮-單季度凈利率
三、境外業務剛起步,前路漫漫
總的來看,這幾年貝泰妮為了改善業績,其實做了不少努力。又是靠并購擴充產品和品牌矩陣,又是加大銷售費用投入。只是截至目前來看,無論對業績還是對市值的拉動,效果都不是很明顯。
事實上,貝泰妮的努力還遠不止于此。
長久以來,貝泰妮主要都是靠線上渠道銷售。截至2022年,線上渠道銷售約占80%。不過自2023年年報起,貝泰妮單獨拆出了“OMO渠道銷售”的渠道分類,約占總收入10%左右。
來源:貝泰妮2023年年報
所謂OMO(Online-Merge-Offline),即線上線下融合。舉個簡單例子,比如購買某件商品,可以在線上看,到線下體驗。
應該說,OMO模式確實提升了用戶體驗。但本質上,只要商家有線下門店,都可以打造、甚至于本就有OMO渠道。這種需要加引號的渠道創新,到底能創造多少新價值,只怕還很難說。
拓產品,拓渠道,都不是一件易事。近年來,貝泰妮還在嘗試一個新思路,出海。
貝泰妮收購的姬芮、泊美品牌本就脫胎于資生堂,有一些海外基因。如果真能借此成功開拓海外市場,也不失為一個新的增長點。
從數據來看,首先增速確實值得肯定。2024年上半年,貝泰妮境外收入4039.93萬,同比增長36倍。
來源:iFinD-貝泰妮境外收入
但是,4000萬是什么概念呢?2024年上半年,貝泰妮總營收是28個億。境外收入僅占1.44%。
現如今,境外業務還處于0到1的階段,發展迅猛毋庸置疑。但究竟能不能持續成長,能否可以扛起業績大旗,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而且在當下的大環境下,發展境外業務,本就面臨諸多考驗。
另外,2024年上半年,貝泰妮境外業務毛利率為53.62%,遠低于境內的70%+。這個毛利率水平,能不能撐起銷售費用的支出,也是個問題。
總的來說,面對成長壓力,貝泰妮的努力值得肯定。但能否掙出希望,現在來看路途尚遠。
注: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