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破曉的晨光剛給馬龍區土瓜沖的青瓦鍍上銀邊,記者踩著青石板臺階拐進巷口,原木色的“子一瑜伽”指示牌倚著木拱門,忽有一陣古琴輕音樂從竹籬圍起的院落傳出,身著長袍的唯唯老師正在瑜伽墊上舒展身體,她的每個動作都仿佛給相機的鏡頭蒙上一層柔光濾鏡。
從江淮大地到彩云之南,一場跨越千里的旅居之行,讓安徽宿州的唯唯女士在馬龍區土瓜沖找到了生活與事業的雙重歸屬。2024年,她簽下十年租房合約,將租住的農宅變身“子一瑜伽·自然療愈基地”,主樓改造成瑜伽教室與學員宿舍,房前屋后的兩塊菜地也成為她和母親親近自然的“試驗田”,在青山綠水中開啟了“旅居+創業”的別樣人生。
“第一次來到這里,就被這里的寧靜打動,可謂是晨霧繞山梁,蛙聲伴入眠,親近自然又不失煙火氣,這就是我想要的感覺。”回憶起一年前的選擇,唯唯坦言,除了自然環境、當地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鄉村鄰里間的和諧氛圍,還有距離曲靖市區28公里、昆明長水機場90分鐘車程的“黃金區位優勢”,現代交通與原生村落肌理在此完美銜接,既有“采菊東籬下”的悠然,又不失生活的便捷,讓她和母親都覺得長住在這里是他們最開心的事。
十年租約不是終點,而是扎根的開始。她說:“這里的山水、人情,還有每天清晨在菜地遇見的露珠,都讓我確信,鄉村不僅是旅居的目的地,更是可以托付未來的家。”這就好像唯唯老師每天清晨準時鋪下的瑜伽墊,行云流水的動作和蟲鳴鳥啼奇妙共振、蛙聲漸起恰是瑜伽冥想課最天然的伴奏,還有那些藏在柴米油鹽里的溫度:有鄰里租客雨天送來的玉米,有村民阿婆手把手教會腌制的蘿卜干兒,還有母親與鄉親們交換分享的美食……“新云南人”的安心就是推門見山的詩意。
土瓜沖村的變遷,成為了馬龍區探索“旅居經濟激活鄉村振興”的縮影。近年來,馬龍區通過規范農房租賃、完善配套服務,吸引城市人才“逆向流動”,形成“新村民帶動老村民、新產業激活老傳統”的良性循環。正如唯唯在基地留言簿上寫下的:“當腳步慢下來,心就會和土地貼得更近。”在城鄉融合的時代浪潮中,越來越多像唯唯這樣的“新村民”,在山水田園間成為了“新云南人”,書寫著“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旅居詩篇。
▍內容來源:馬龍區融媒體中心
▍綜合編輯:馬龍生活網(轉載請注明)
注:
免責聲明: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以作刪除處理。當本聲明與國家法律法規沖突時,以國家法律法規為準。
素材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