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921字
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
2025年1月,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與附屬醫院聯合完成全球首例微創腦脊接口手術,成功幫助一名因脊髓損傷導致截癱兩年的患者恢復自主行走能力。該技術通過微創方式在患者腦部與脊髓間搭建“神經旁路”,利用人工智能實時解碼腦電信號,轉化為電刺激信號激活下肢神經,繞開受損脊髓區域,實現運動功能重建。
技術優勢
1. 微創高效,手術風險顯著降低
與傳統需雙側開顱、創面大且易感染的方案不同,此次手術僅需植入兩個直徑約1毫米的電極芯片,腦部與脊髓手術同步完成,耗時約4小時,術后24小時患者即恢復腿部運動。相比瑞士團隊需間隔兩年的分階段手術,中國方案在效率與安全性上實現跨越式突破。
2. 實時解碼算法,精準控制運動意圖
團隊研發的輕量級AI算法模型,將腦電信號解碼速度提升至300毫秒,未來計劃優化至百毫秒級。這一突破解決了實時性難題,確?;颊邉幼髋c意圖同步,避免因延遲導致的安全風險。
3. 神經重塑潛力,或可擺脫設備依賴
術后兩周內,患者即表現出神經重塑跡象——無需外部刺激即可自主控制肌肉。這一發現為未來通過長期康復訓練實現神經自然再生、最終脫離設備依賴提供了可能。
未來趨勢:技術迭代與產業化前景
1. 臨床驗證加速,技術可復制性獲證
截至2025年3月,團隊已在兩家醫院完成4例手術,患者術后均實現快速康復,驗證了技術的可推廣性。下一步將擴大臨床試驗規模,積累數據以優化算法與設備。
2. 政策與資本驅動,瞄準千億級醫療市場
上海市已將腦脊接口納入《腦機接口未來產業培育行動方案(2025-2030年)》,計劃2030年前實現臨床應用全覆蓋。據機構預測,全球腦機接口醫療應用市場規模在2030-2040年或達400億至1450億美元,其中脊髓損傷治療將成為核心賽道之一。
3. 產業鏈協同,推動醫工交叉創新
技術突破依賴于材料、芯片、AI與臨床的多學科融合。復旦大學已構建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全鏈條平臺,未來將進一步整合資源,加速產品注冊與上市進程。
全球首例微創腦脊接口手術的成功,標志著脊髓損傷治療從“功能代償”邁入“神經重建”時代。隨著技術迭代與政策支持,這一創新不僅為全球數千萬患者帶來希望,更將推動腦機接口產業成為醫療科技的新增長極。
告訴小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