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古代,人們管退休叫“致仕”,也有“致事”“致政”“休致”等說法,意思是把手里頭的事務權力交出來,年老不再使用。
在漢代,官員申請退休需要上書“乞骸骨”三個字,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回老家安度晚年。一般到了退休年紀,官員就會主動提出退休。那么古人的退休年紀是幾歲?
1
70歲退休
退休制度的核心是退休年齡的界定,各朝代對此有不同的規定。
《禮記》記載,周朝“大夫七十而致事”。七十歲退休,其實是約定俗成,到南北朝南齊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這一人事制度才有了法律內涵。時御史中丞沈淵表奏:“百官年老七十者,皆令致仕。”古時候人均壽命不長,七十歲退休,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基本上等于終身制了。
2
60歲退休
一直要等到明朝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公務員70歲退休的人事制度才做出調整:退休年齡提前至60歲。
軍官還可以提前退休,低級武官的退休年齡大大提前,官級越小退得越早,最早的退休年齡可到45歲。這是考慮到,中低級軍官需要耗費更多體力、精力,歲數太大,年老體衰,扛不動刀槍,戰場上就要吃虧。
明代弘治年間,明孝宗朱樘又出新規,“自愿告退官員,不分年歲,俱令致仕?!币馑际?,只要官員主動提出退休,皇上一般情況下都會恩準。沒有年齡限制,即使40歲提出退休也會被批準,相當于內退。
3
延遲退休之爭
古代雖有關于退休的制度,但制度歸制度,許多時候,各朝皇帝們都頗有彈性,并不怎么按制度辦事,官員到了退休年限,皇帝照樣強制延遲。延遲退休的爭論隨即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莫衷一是。
? 失敗案例
劉寔
西晉時期的大臣,在晉惠帝時已經退休回鄉,但到了惠帝弟弟晉懷帝上位后,他又被重新起用,被授予“太尉”一職。要知道,當時劉寔已是87歲高齡,家里人都反對,他只好以“老病”為由請辭,但皇帝堅持要他當,劉寔最終也只得無奈再次出山,一直到90歲離世。
郭守敬
元代頗有名望的學者,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年紀,但申請報告遲遲批不下來,一直到86歲去世都沒能如愿退休。原本熬到了法定退休年齡70歲的郭守敬,準備在退休后,花大把的時間讀書寫作,就趕緊打了退休申請報告,結果朝廷不準,命他任昭文館大學士,兼知太史院事,一直到去世都沒能退休。
? 成功案例
蔣冕
一位既有學識又有威望的明朝重臣,一點也不貪戀官位,還不到退休年齡就堅決辭職,回鄉隱居。后來,皇帝幾次下詔讓蔣冕回朝續任,不過他都堅決回絕。
馬直溫
遼朝末年高官,退休后當時夫人祝賀他說:“我嫁給你50年了,青絲已經變成白發,兒孫繞膝,家事也打理得井井有條,但是,老家的田地、菜園都快荒蕪了?,F在,你被批準退休,正好攜手東歸,漁陽山水?!瘪R大人覺得夫人的話很有道理,高高興興回老家弄園子去了。
4
退休金問題
退休是一種福利,為何要對其糾結,很多時候還希望推遲退休?關鍵是退休背后的權力與俸祿問題。在古代中國,包括低級官員在內的普通公務員退休后是沒有“退休金”可領的,只有部分高級官員和特殊人員才能領取部分退休工資,全俸則很少見。
完善的退休制度在唐朝形成,退休待遇也得到提高,但也有級別規定,五品以上官員退休才能領到原薪水的一半。
“詩圣”杜甫從工部員外郎任上退下后便無退休金,起初靠嚴武等一班朋友照顧,在成都還蓋了“草堂”。嚴武死后生活便艱難了,舉家遷到夔州,在都督柏茂琳的幫助下,打上了一份工,當了東屯公田(相當于今國營農場)的督耕,這才解決了一家生計問題。
明朝的退休待遇或許是歷朝中最差的。明初曾規定退休官員食原俸,但很快就取消了。除特殊情況下,退休官員均無薪水,僅可免徭役。
清朝雖然有所提高,六十歲退休官員大體可領一半的退休薪水,但有滿漢親疏之別,退休待遇差別很大,有的“食全俸”,有的“食半俸”,有的“不食俸”,最不公平。
◎本文來源:“杭州發布”“博物館看展覽”,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