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西湖龍井茶博物館茶藝師陳丹恬走進董宇輝直播間,以一盞明前龍井為引,將西湖龍井的匠心技藝與文化底蘊透過屏幕傳遞給萬千觀眾。這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不僅展現了茶文化的魅力,更開辟了非遺傳承的新路徑。
以茶會友:直播間里的文化使者
鏡頭前的陳丹恬一襲素雅茶服,手持白瓷茶具,行云流水般的沖泡動作間,嫩芽沉浮、茶湯清冽。她以專業茶藝為語言,將西湖龍井的千年故事娓娓道來——從西湖龍井生長地的獨特風土,到“色綠、香郁、味醇、形美”的四絕品質,再到傳統炒制技藝的非遺智慧。這場直播,成為了一場跨越時空的茶文化盛宴。
個人介紹
陳丹恬
畢業于浙江樹人大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茶文化方向),高級茶藝師、高級評茶員、高級制茶師、高級調飲師,曾榮獲“國茶杯”第五屆中華茶奧會銅獎、第六屆最美茶藝師浙江賽區十強。現任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西湖龍井茶采摘及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戚英杰大師工作室成員。
對話茶藝師:傳統技藝的現代表達
Q:此次與董宇輝老師合作的契機是什么?您為此做了哪些特別準備?
A:這次合作源于貢牌西湖龍井與董老師團隊的緣分。作為博物館的茶藝師,我提前梳理了西湖龍井的歷史文化脈絡,精心挑選了能展現茶湯特色的白瓷茶具和明前特級茶樣。有趣的是,交流中發現董老師對龍井茶了解頗深,這讓我們很快建立起專業共鳴。
Q:與傳統線下相比,直播間的環境對你來說有哪些新的挑戰?
A:線下面對面溝通時,我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茶的香氣與滋味;但在線上,人們的感受會有一定的缺失。其次是相比于實體感受,人們對直播的信任度會降低。最后一點就是直播間的節奏比較快,和線下的平和相比,直播時語言方面需要更精煉。
Q:你對這場直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地方?直播結束后對你的生活有哪些影響?
A:印象深刻的可能是董老師的談吐言行。當時直播間有把椅子存在一點問題,工作人員就把它放到了不會出鏡的地方。但是現場直播時可能沒有完全協調好,董老師直接坐在那把“問題”椅上,導致他不在鏡頭畫面中,經過工作人員的提醒,董老師二話不說便直接拎著“問題”椅重新入鏡。就這一個小小的細節,展現出他作為一名文化傳播者的隨和與真誠。
直播結束后,我也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傳了當日直播的花絮片段,意外收獲了十多萬的播放量,也在評論區中感受到了大家對董老師以及茶文化的喜愛。甚至我在龍井村工作時,還遇到粉絲主動交流,有粉絲鼓勵我繼續做茶文化直播。這些互動讓我看到,傳統文化通過新媒介真的能連接人心。
扎根與生長:博物館里的茶文化守護者
Q:作為茶藝師,為何選擇在博物館深耕?日常如何開展茶文化推廣?
A:西湖龍井是“中國十大名茶”之首,其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博物館正是守護這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石。我的工作就像一座橋梁——講解茶文化歷史、策劃茶相關活動、開發研學課程、運營新媒體等,最近還嘗試直播。這種多元嘗試,讓我更立體地理解茶文化的當代價值。
Q:您認為這次直播為非遺傳承帶來哪些新可能?
A:這場直播就像一顆種子:一是讓年輕群體看見傳統茶藝的生命力;二是啟發我們建立常態化直播計劃,用更年輕化的方式傳播茶文化。同時,感謝杭州文旅和董宇輝老師這次春茶專題直播,讓龍井茶香飄得更遠。
最后也給我們博物館的直播間打廣告,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杭州西湖龍井茶博物店”的抖音直播間,我和博物館的小伙伴們也會在直播間與大家不見不散~
一葉龍井,承載千年風雅;一方屏幕,連接萬里山河。這場直播,不僅是茶湯隔著屏幕與觀眾的相遇,更是古老文明與當代精神的共鳴。從龍井村的茶園到云端的數據流,茶文化不再囿于瓷盞之間,而是化為一段故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或許正是文化傳承的深意:它既需要博物館守護歷史的根系,也需要直播這樣的新枝,將文化的養分輸送到更廣闊的土壤。未來,期待更多這樣的“破圈”對話,讓世界從一盞茶中,讀懂中國的文化自信。
(來源:杭州西湖龍井茶博物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