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名片:雍陌村
雍陌村位于三鄉鎮,始建于北宋年間,因鄭姓先祖鄭子綱(字秉常,號雍陌)為人孝悌、行善積德,鄉人以其號命村名為“雍陌”。全國第一家中外合作旅游企業中山溫泉賓館、中國大陸第一家高爾夫球場中山溫泉高爾夫球場均落戶于此。雍陌村人杰地靈、人才輩出,被譽為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中國近代著名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鄭觀應便是雍陌村人,其著作《盛世危言》深刻影響了近現代中國。村內的羅三妹山靈秀傳奇,羅三妹孝義雙全的故事世代傳頌,鄧小平同志登此山而望遠,一句“不走回頭路”永遠載入史冊。2023年,三鄉鎮和雍陌村入選廣東“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縣鎮村名單。
在三鄉鎮雍陌村雍陌上街,不少食客循著新鮮出爐的冬瓜酥香氣,尋摸到門臉低調的亮記冬瓜酥店,一飽口腹之欲;不遠處的鄭家宴餐廳更是熱鬧非凡,慕名而來的食客們圍坐在餐桌旁,品嘗特色美食;在箜篌文化主題館,聆聽“大弦似秋雁,聯聯度隴關;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語”的絕妙之音……4月17日-18日,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中山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看廣東·遇‘鑒’鄉村之美”主題新聞發布活動正式拉開序幕。活動首日,由新聞媒體、留學生、網絡大V和洋網紅組成的采風團走進三鄉鎮雍陌村。
行走在雍陌村內,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明清古建筑錯落有致,青瓦白墻、雕梁畫棟,承載著先輩的智慧與生活記憶;鄭觀應家族優良家風與民間傳說代代相傳,為村莊披上深厚的文化底蘊。南都記者了解到,自實施“百千萬工程”以來,雍陌村緊緊圍繞打造農業農村現代化樣板工作目標,探索文旅融合加速“出圈”,實現從“遍地水田”到“遍地打卡點”的華麗轉變,走出了一條“動力足、產業興、文化濃、環境好、治理優”的鄉村振興新路徑。2024年,雍陌村集體經濟收入為2221.18萬元。
從“遍地水田”到“遍地打卡點”
人文IP引領加速文旅融合發展
1987年10月25日,29歲的美國著名歌星邁克爾·杰克遜曾悄然踏足中山一個鄉村,在田間地頭,邁克爾·杰克遜穿著白色休閑T恤和當地農民一樣頭戴斗笠,與當地孩子合影,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奶奶家中做客……這個鄉村正是中山市三鄉鎮雍陌村。彼時的雍陌村,遍地水田。
“雍陌村有一些獨特的資源,中山溫泉賓館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家中外合資的賓館,當年鄧小平同志在雍陌村羅山妹山發出‘不走回頭路’的世紀強音,改革開放中國第一個高爾夫球場也在雍陌村,還有被稱為‘晚清全面看世界第一人’的鄭觀應也是雍陌”。三鄉鎮雍陌村黨委書記鄭文賀介紹,圍繞豐富的人文IP,結合近年來“百千萬工程”的實施,通過鄭觀應文化展示區的打造,引領、推動雍陌村文旅項目的建設。
在雍陌村偫鶴園,綠植、老宅、石板路,嶺南風情古韻撲面而來。通過筑坡、疊石、理水等改造,構建出古樸雅致的園林式公共空間,吸引了不少村民和游客休閑游玩。在鄭觀應故居門前,民宅外墻、休閑走廊圍合成一片相對獨立的空間——紀念園,榕樹、米仔蘭、毛竹等綠植環繞四周,留出一片坡地草坪。
我國近代著名實業家、維新思想家鄭觀應是三鄉鎮雍陌村人。三鄉鎮通過對鄭觀應故居等歷史建筑的保護修繕,來挖掘雍陌村的名人資源,帶動雍陌村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最終達到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目的。
南都記者了解到,為了將雍陌村打造成為灣區版精品示范村,中山市鎮兩級加大統籌力度,找準定位,強化鄉村規劃設計,以“保護振興古村落,打造中山雍陌·南粵之窗”為定位,以鄭觀應故居、羅三妹山“不走回頭路”主題公園、岐澳古道、鄭氏祠堂群等歷史文化景觀為重點,全力將雍陌村打造成為灣區版精品示范村。
近年來,雍陌村完成了歷史微光廣場、積厚園、紀念園、名人堂與紀念館廣場、雍陌村務仁巷8號民居修繕、雍陌村務仁巷135號民居修繕、福注堂公所修繕以及歷史文化村落農房管控和風貌提升等項目,打造了箜篌文化主題館、慕雍山虞文創店等多個文化場館和消費場景。如今的雍陌村,遍地打卡點。
聚力拓文旅 賦能促增收
“三元協同”共繪發展新篇
“去年雍陌村游客接待量在80萬人次左右,相較于前幾年,呈現逐年增長之勢,尤其在深中通道開通以來,周邊城市的游客明顯多了起來”。鄭文賀介紹,當前雍陌村的收入還是以廠房出租為主,文旅發展勢頭迅猛,也讓雍陌村嗅到了新的發展思路,“未來雍陌村會加大力度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拓寬村民的致富路;同時激活一些沉睡的土地資源,引入企業進行長租統管模式,將一些陳舊的廠房進行改造提升,預計改造后村集體收入能翻一番”。
南都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雍陌村積極探索“政府搭臺、村企共建、社會力量參與”模式,引入中鐵一局、中鐵十二局等6家央企、國企、鎮企結對共建,推動連片化發展、組團式增收。中鐵十二局強力推進雍陌村核心區域農房風貌管控提升工程。市鎮村合力出資1000萬元成立強村公司——中山雍匯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打造“美宿·雍陌”項目,接待游客約5600人次,同步活化康睦里巷內閑置房屋、僑房,打造特色花街、開設品質餐廳及文創商店,積極為雍陌村文旅產業拓客創收。
鎮屬企業嘉寶文化公司協力打造箜篌文化主題館、“這禮是雍陌”文創店、國風漢服館,推動康睦里項目建設,引入《最后的莫西干人》等文藝精品。聯合青年社區學院、高校設立雍陌村鄉村振興技能人才服務站,舉辦21個培訓班惠及超800人。攜手廣東財經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團隊,以文創IP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與澳門科技大學共建博士生社會實踐基地,深化鄭觀應與香山文化研究。
近年來雍陌村著力打通農民增收新渠道,加大村民閑置房產的活化利用,以古舊建筑開發民宿產業和輕餐飲產業,積極培育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除了商家進駐之外,還有不少本地村民參與運營,老舊僑房等建筑搖身一變,衍生出民宿、亮記冬瓜酥、咖啡館等新業態,正帶動鄉村致富逐漸形成宜業宜游的農旅文融合發展新業態。
雍陌村亮記冬瓜酥店鋪負責人鄭穎濠向采風團介紹,今年是亮記冬瓜酥在雍陌上街經營的第三個年頭。“以前在自家老宅里經營,銷量受到很大的限制,基本上都是街坊鄰里光顧,搬到雍陌上街,店里的生意也越來越好,周末和節假日每天營業額在2000元左右,比以前翻了一倍”。令鄭穎濠最為開心的是,隨著村里的建設越來越好、游客越來越多,尤其在深中通道開通以后,不少周邊城市的游客都能品嘗到自家的冬瓜酥,讓這一傳統美食為更多人知曉、喜愛。
鄭文賀介紹,隨著新業態的蓬勃發展,雍陌村逐漸成為了鄉村旅游的熱門打卡地。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體驗嶺南鄉村的獨特魅力。同時,年輕人的回歸也為鄉村帶來了新鮮血液和創新思維,他們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創意,為鄉村的未來發展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聲音
以歷史名人效應活化利用文化資源
“這個冬瓜酥粒粒分明,在其他地方沒有吃到過,這算是讓我大開眼界”,被問及來到雍陌村的感受,媒體代表團的成員廣東廣播電視臺記者吳若晴第一感覺是冬瓜酥的美味。此外,她還覺得村內房屋建設較好,在翻新的同時保持原有的古韻所在。“在跟這街坊鄰居聊天中,我了解到到鄉村振興在實質上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吳若晴表示像制作冬瓜酥的市民生意額有所提升,“下次如果有時間的話,我希望能再來一趟。”
在參觀鄭觀應故居時,吳若晴表示,以歷史名人效應為抓手進行發展是不錯的主意,“不少小朋友從書本上知道了鄭觀應,那么實地打卡就是他們的下一步選擇。”同時,吳若晴表示故居保留了鄭觀應的生平和事跡,是對傳統文化和名人故事的保留,更好地活化利用了文化資源。
打造IP拓文旅、促增收
廣東經濟科教頻道記者王熹表示,從下車開始就感覺到了驚喜,“因為我沒想到,雍陌村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在基礎設施建設、游客服務水平,包括打造文旅IP的水平,其實都已經超過了我個人的一個期待。”王熹也表示,能夠感受到整個百千萬工程,包括鄉村振興環境下給鄉村經濟和人居環境等方面帶來一些實質性的改變。
王熹在這次更關注的是文旅IP方面,“因為現在已經進入一個自媒體的時代,大家對于整個IP的塑造是非常注重的。雍陌村利用本村既有的文旅項目打造IP,從游客數量和文旅收入上可以看到這方面的成效。”王熹稱自己也在思考其他村如何借鑒,“其他的一些村,可能他們文旅項目并沒有那么不出亮點。那他們應該怎么樣去打造他們自己的IP,去吸引游客,讓村民能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是值得考慮的。”
采寫:南都記者 劉賢沛
攝影:南都記者 吳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