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學校開學已經有一段時間,順義婦兒醫院醫院兒童精神心理門診及病房就診需求也逐漸增多。最近診室來了這樣一位患者,她緩緩掀開衣袖,露出隱藏其下的細密傷痕。因無法上學,她被父母帶來就診。
起初,她沉默不語,逐漸與醫生建立信任后,她逐漸吐露心聲。表示自己一直有自傷行為,但這并非出于輕生的念頭,而是覺得每當情緒崩潰時,只有感受刀片劃過皮膚,看到血流出的瞬間,我才能感到舒服一些,好像只有這樣,我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在國內外已成為備受矚目的公共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青少年中非自殺性自傷(NSSI)發生率高達17%~18%,而國內研究顯示大學生群體發生率約為12.3%,這個龐大的群體正通過身體上的疼痛去試圖緩解心理上的窒息。大部分青少年首次自傷的年齡多在13歲左右,而女性比例要高于男性。
這個病例不是個例,而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群體的縮影,這位青少年患者的自白也揭開了非自殺性自傷群體的生存困境。自傷行為與自殺未遂、人格障礙、抑郁情緒等存在相關性,并會增加自殺的風險。
什么是非自殺性自傷?
非自殺性自傷(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是指個體故意地傷害自己的身體但不以死亡為目的的行為,如故意咬傷自己、用利器切割皮膚、烙燙皮膚、用頭撞墻等。有時可能會延伸出撕扯結痂、反復破壞自己已經受傷的部位。
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出現非自殺性自傷,年齡段也變得越來越低,我們不禁要考慮,為何會出現自傷行為?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并非是簡單的"自殘行為",而是存在一套完整的心理防御機制。
1.對自我情緒的調節:通過身體疼痛轉移心理的痛苦,刺激大腦內啡肽的分泌以暫時達到緩解焦慮、憤怒或麻木感的目的。
2.對自我的懲罰:對自我價值感極低的人或存在自我厭惡傾向,出于內疚或對自我的憤怒可能用自傷來“懲罰”想象中的過錯。
3.尋求自我存在感或掌控感:在情感解離(感到與身體或現實脫離)時,通過疼痛或流血體驗能幫助“確認自己還活著”,尤其在青少年曾經歷童年創傷時(如被忽視、虐待、校園欺凌、家庭不和睦、過度被控制等)尤為突出。在學業、家庭壓力或失控感中,自傷成為自己為數不多能自主控制的行為。
4.向外界無聲地求救:當青少年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痛苦時,傷痕可能成為向外界傳遞信號的“身體語言”。部分青少年因長期被忽視,試圖通過自傷引發家庭或同伴的關注。
5.模仿與誤導:在眾多自傷的青少年中,除去真正存在情緒問題的青少年外,也存在少部分青少年因受到網絡亞文化或同伴影響可能將自傷行為“美化”為個性的一種表達。
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自傷行為后,作為家長們該如何做?
1.避免情緒失控,禁止嚴厲批評或打罵孩子,避免過激言語及行為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例如:你怎么這么矯情?你死給誰看?你嚇唬誰呢?我把你養這么大,你就這樣報答我們?要死趕緊死...等等。
2.避免指責,在表達方式上學會“深入淺出”,冷靜詢問孩子這么做背后的原因,告訴孩子你們很擔心她,同時保持傾聽,不要與孩子爭論自傷行為的對錯。
3.詢問孩子是否是父母那些地方做的不到位?或者是否因學業壓力、校園欺凌等問題。
4.父母要完成自身的情緒管理訓練,保持自身的情緒穩定,將批判性語言轉化為:"我注意到..."的觀察性表達,研究表明家庭沖突頻率降低可減少43%的自傷沖動。
5.盡早尋求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或心理治療師的幫助,在專業人士的帶領下逐漸改善對此行為的錯誤認知,及時進行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甚至是物理治療。
作為家長如何做到快速識別孩子是否存在自傷傾向?
除了身體傷痕,還需關注以下跡象:
1.行為異常:突然長期穿長袖/長褲(尤其在炎熱天氣)、頻繁獨處、收集刀片等尖銳物品。
2.異常情緒表現:情緒波動劇烈、對事物失去興趣、不能上學、言語消極常表達“活著沒意思”(但強調不想自殺)。
3.日常生活變化:失眠或嗜睡、食欲變化、手腕等部位反復出現“意外擦傷”。
4.網絡痕跡:瀏覽自傷相關網絡內容、深夜高頻使用社交平臺、參與一些“自殺游戲”等等。
周圍人如何能幫助自傷的青少年?
1.讓孩子停止自責:自傷不是軟弱或“發瘋”,而是她試圖生存的方式。
2.幫助孩子尋找替代行為:寫情緒日記、撕廢紙、做運動、找關心的人傾訴(將心理痛苦轉化為具體行動)。
3.提升青少年自尊:通過鼓勵與支持幫助青少年建立積極正向的自我認知。
4.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規律作息、減少手機依賴,培養運動等正向壓力釋放方式。
5.早期干預:對童年創傷或心理疾病高危群體提供心理咨詢與情緒管理訓練。
6.建立完整的支持系統(家庭、學校、社會):減少對于精神疾病的污名化,減少青少年心中的病恥感,試著向身邊信任的人傾訴,或通過學校建立的心理診室/全國心理熱線電話(12356)尋求幫助,或及時到醫院的心理科就診。
正視青少年的自傷行為,需要通過各方的努力,每個自傷疤痕都是青少年在成長探索過程中一次不完美且未完成的自我對話,但當社會的支持系統轉化為青少年自身積極的重塑力量,那些曾用于自我傷害的能量,終將轉化為生命重建的動能。青少年自傷行為是心理痛苦的無聲吶喊,而非“叛逆”或“博關注”。家長、學校與社會需摒棄偏見,以科學態度及時識別并干預。若發現自傷跡象,請立即尋求精神科或心理科醫生的幫助,避免延誤治療時機。只要得到理解與支持,就能幫助青少年走出陰霾,重獲心靈的自由。
文字|精神心理科 肖欣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