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蔡嘉美
車輛超速狂飆百公里,駕駛座上的男子卻閉眼沉睡——這不是科幻電影的驚險鏡頭,而是廣東云浮交警監控畫面里的真實一幕。據“廣東交警”消息,一男子在高速上邊開著智能駕駛邊睡覺,同時超速駕駛,開車過程持續一個多小時,行程超過100公里。
這場“無人駕駛”鬧劇,恰似一面鏡子,照出公眾對智能駕駛技術的認知盲區與安全意識的嚴重缺失。
智能駕駛技術的迭代確實為出行帶來變革,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等功能讓長途駕駛不再疲憊。但技術的進步不應成為麻痹大意的溫床。當前我國道路通行環境下,市面量產汽車仍處于L2級輔助駕駛階段,系統僅提供有限的輔助駕駛功能,這意味著駕駛員必須時刻保持警覺,隨時準備接管車輛。
事件中的駕駛員,顯然將“輔助”誤解為“替代”。當暴雨模糊傳感器視野,當散落物突然出現在車道,當鄰車緊急變道,這些超出智駕系統能力范圍的突發狀況,都可能瞬間將車輛推入危險境地。類似事件早有前車之鑒:寧波一名車主在高架橋上開啟了輔助駕駛功能,車輛在撞擊前未發生任何警告,正巧當時司機分神,與道路前方故障車輛相撞,致前車有人被撞身亡;安徽某電車因智駕系統誤判警示標識,最終導致車輛與施工路段的水泥護欄相撞并起火。這些慘痛教訓反復證明:再先進的算法,也無法替代人類對瞬息萬變路況的判斷。
危險認知的背后,部分車企將輔助駕駛功能冠以“自動駕駛”“代駕”等模糊表述,刻意弱化“需駕駛員全程監控”的警示,讓消費者誤以為車輛具備自主決策能力。據數據顯示,超八成車主買車后未接受輔助駕駛系統培訓,近半數車主選車時未收到使用注意事項介紹,還有不少人連“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都分不清楚。
杜絕此類危險行為,需要多方協同發力。交管部門應加快完善輔助駕駛使用規范,將“智駕狀態下分心駕駛”納入重點執法范圍;車企必須強化安全設計,用強制提醒、主動降速等技術手段倒逼駕駛員履行安全責任;而每一位交通參與者更要清醒認識到:智能駕駛是提升安全的助手,而非推卸責任的借口。手握方向盤,就是握住生命的主動權,任何時候,安全意識都容不得半點松懈。
【編輯】李彤 陳敏賢 麥月勇 區云波
【校對】梁世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