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光是一種復合光,就像大自然精心調制的調色盤,將不同顏色的光容納入其中。
正是這些色彩的存在,為我們的日常生活繪就了絢麗多彩的畫卷。從春日里綻放的五彩花朵,到秋日中漫山遍野的斑斕樹葉,從天邊絢麗的彩虹,到城市中璀璨的霓虹,我們被色彩包圍,在繽紛的世界中感受著視覺的盛宴。
我們知道,光本質上是一種電磁波,擁有著獨特的頻率與波長,而不同的波長就對應著不同的顏色。在浩瀚的電磁波頻譜中,人類的眼睛所能捕捉的光線只是極小的一部分,這一范圍被稱為可見光譜。
通過觀察相關頻譜圖,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可見光譜在整個電磁波頻譜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其波長范圍僅在 380nm 到 750nm 之間。
在這個范圍之外,存在著諸如紅外線、紫外線、X 射線、γ 射線等眾多我們肉眼無法察覺的波段,它們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存在并發揮著作用。
那么,光譜的可見部分究竟有著怎樣的特別之處?又為何我們能夠感知的顏色都集中在如此狹小的波長范圍內呢?
要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首先需要打破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 —— 顏色并非宇宙與生俱來的本質屬性,它甚至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并不 “真實存在”,而是生物感官對不同波長光線的獨特詮釋。
想象一下,如果人類從未在地球上出現,甚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曾存在,那么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便不會有任何生命能夠感知到顏色,也不會有關于顏色的概念和討論。
顏色其實是人類基于自身的感官系統所 “發明” 的一種認知方式。當波長為 520nm 的光進入我們的眼睛,經過復雜的生理和心理過程,大腦將其解析為綠色,于是我們便認定存在 “綠色的光”,并賦予它 520nm 的波長定義。
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由于它們的感官系統與人類不同,也不會對這種定義產生 “反對”,因為每一種生物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感知和理解著世界。
那么,我們的眼睛和大腦是如何協同工作來感知顏色的呢?
光作為能量源輻射出的電磁波,其最小單位是光子,這些微小的能量量子能夠與帶電粒子發生電磁相互作用,從而被吸收、反射或者重新受激發射。
我們所看到的光子,來源十分廣泛,可能直接來自太陽、恒星等發光體,也可能源于黑體輻射、化學反應,或者是被其他物體反射出來的光線。
當光子進入眼睛后,首先會通過晶狀體的折射,然后抵達視網膜。視網膜上有兩種對光線極為敏感的細胞,即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
視桿細胞主要負責感知光線的強弱變化,讓我們能夠在黑暗中辨別物體的輪廓;而視錐細胞則承擔著辨別顏色的重要使命。在人類的眼睛中,存在三種不同類型的視錐細胞(s、m、l),它們分別對藍光、綠光和紅光波長范圍的光最為敏感。
以觀察樹葉為例,當樹葉反射的光線進入人眼時,對綠色光敏感的視錐細胞就會被激活,隨后向大腦傳遞特定的信號。大腦接收到這些信號后,經過復雜的分析和處理,最終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看到了綠色。看到藍色、紅色等顏色也是同樣的原理。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眼睛看到的顏色遠遠不止紅、綠、藍這三種,而是豐富多彩、變化萬千,大腦是如何分辨如此繁多的顏色呢?
由于進入眼睛的光線大多是復合光,當三種視錐細胞同時被激活時,大腦會將其解讀為白色;當紅色視錐細胞和綠色視錐細胞同時活躍時,我們便看到了黃色;綠色視錐細胞和藍色視錐細胞共同作用時,呈現出的則是青色。
其他更為復雜的顏色,大腦會根據三種視錐細胞被激活的程度和比例,進行精細的分析和判斷,從而分辨出大約 100 萬種不同的顏色,擁有這種能力的正常人被稱為三色視者。
與人類不同,其他動物的視覺系統有著各自的特點。
例如狗的眼睛中僅有兩種視錐細胞,分別用于辨別藍色區域和黃色區域,因此狗眼中的世界缺少了許多我們人類能夠感知的色彩,相比之下顯得單調許多。
不過,狗擁有更為豐富的視桿細胞,這使得它們在夜晚微弱的光線下也能清晰地視物,擁有出色的夜視能力。
鳥類的眼睛則更為先進,它們不僅具備卓越的視覺敏銳度,還擁有強大的顏色辨別能力。鳥類擁有四種視錐細胞,其中有一種能夠讓它們對紫外線波段的光線產生敏感反應,這意味著鳥類能夠看到人類無法察覺的紫外線。
在鳥類眼中,花朵、羽毛等物體呈現出的色彩遠比我們看到的更加絢麗和復雜,紫外線的視覺感知在它們的覓食、求偶等行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而在自然界中,螳螂蝦的眼睛堪稱視覺系統的奇跡。它們擁有多達 12 種視錐細胞,能夠分辨出數量驚人的10^32種顏色,這個數字遠遠超出了人類的想象。
如果螳螂蝦成為地球的主宰,它們對世界顏色的認知和理解將與人類截然不同。
這充分表明,顏色本質上是特定生物基于自身感官系統創造出來的概念,它既不能代表客觀宇宙的固有屬性,也并非宇宙的本質特征。
在人類的認知中,天空是藍色的,太陽是黃色的,日落時天空呈現出絢麗的紅色,草地是生機勃勃的綠色。然而,在其他生物的眼中,這些物體的顏色可能大相徑庭。
例如,在蜜蜂的眼中,花朵可能展現出不同的圖案和色彩,因為它們能夠感知到紫外線,而這些紫外線圖案對于蜜蜂尋找花蜜和進行授粉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當我們仰望星空,欣賞色彩絢麗的星云時,需要明白這些美麗的顏色可能并非星云的 “真實” 色彩。
星云的顏色取決于觀察者的眼睛和大腦,或者是所使用的觀測設備。在紅外波段、X 射線波段以及可見光波段下,使用望遠鏡觀測到的星云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而這些顏色在各自的觀測條件下都是 “真實” 的,只是反映了星云在不同波段下的物理特性和輻射特征。
這就如同同一幅畫作,在不同的燈光照射下會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星云的顏色也會因觀測方式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為什么人類眼睛所能看到的可見光譜集中在 380nm 到 750nm 之間呢?答案與人類的進化歷程密切相關。
人類的眼睛是在地球的環境中逐漸進化形成的,而我們所看到的可見光譜范圍,恰好對應了太陽光譜中能量最強、分布最集中的波段。
通過觀察不同質量恒星的黑體輻射光譜曲線可以發現,太陽光譜曲線在 380nm 到 750nm 這一區間內能量最為集中。
這并非偶然,而是長期進化的結果。在地球的生態環境中,太陽是最主要的光源,生物在進化過程中逐漸適應了太陽輻射的光譜特性,發展出能夠感知這一特定波段光線的視覺系統,以便更好地在地球上生存、覓食、繁衍。
如果在宇宙的其他行星上進化出了生命,并且這些行星擁有不同質量、溫度和黑體輻射分布的母恒星,那么這些外星生命所看到的可見光譜波段很可能與人類大不相同。
它們或許能夠看到人類無法感知的紅外光,利用紅外視覺在寒冷的環境中尋找獵物或躲避天敵;也可能擁有感知紫外光的能力,在富含紫外線輻射的星球上進行導航和交流。
綜上所述,我們所看到的顏色是人類自身感官系統的獨特產物,不同生物由于視覺系統的差異,能夠看到不同波長的光線,從而感知到不同的顏色。宇宙本身并沒有固定不變的顏色,它的色彩呈現完全依賴于觀察者的感官系統。如果宇宙中沒有任何生物來觀察,那么顏色這一概念對于宇宙而言將毫無意義。
當然,需要明確的是,宇宙中的物質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是否有生命去觀察,它們都在宇宙中遵循著物理規律運行。恒星依然在燃燒,行星依然在圍繞恒星旋轉,星系依然在不斷演化。
但顏色與物質的客觀存在不同,它是生物眼睛和大腦共同作用的結果,是生命對世界的一種主觀認知方式。正是這種主觀認知,讓我們的世界變得豐富多彩,也讓不同生物以各自獨特的視角感受著宇宙的奇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