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今天(4月18日)是國際古跡遺址日,在當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背景下,古跡遺址正面臨強降雨、風蝕、雷擊等氣象災害的威脅。以莫高窟為例,曾經大風裹挾著黃沙侵蝕崖體,蠶食壁畫,流沙甚至可以將底層的洞窟徹底掩埋。
如今,保護莫高窟的方法和手段不斷升級完善,經過治理,現在進入窟區的年積沙量減少了85%以上,形成一道綠色防線。
總臺央視記者 劉璐璐:我現在是在莫高窟的窟頂,身后距離我一公里的地方就是莫高窟的崖壁,我們看到的草方格、植被和尼龍網,這些防護措施織成了一張巨大的保護網,最大程度減小風沙對石窟的侵害。
莫高窟地處戈壁沙漠邊緣,千百年來長期受到風沙的威脅。稍有風吹,就有鳴沙山的流沙從莫高窟崖頂飛瀉而下。風沙和粉塵進入洞窟,會破壞壁畫和彩塑,所以風沙一直是威脅洞窟安全保存的主要因素之一。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監測中心研究館員 張國彬:2002年我來的時候,工作完第一件事洗頭,洗頭的時候,臉盆下面有一層細沙,滿頭滿臉的灰和沙。
敦煌市氣象局高級工程師 秦霞:敦煌莫高窟位于多個沙漠包圍區域,沙源豐富,只要風力達到4級以上,便可以掀起沙塵,而當地全年超過一半的日子風力都在4級以上,這對石窟保護工作構成了極大的挑戰。
為了解決風沙危害,敦煌研究院聯合國內外多個機構的專家和學者,付出了艱辛努力。挖防沙溝、建阻沙木柵欄、利用化學方法固沙……半個多世紀來,保護工作者不斷嘗試新辦法防治沙害,莫高窟風沙防治的歷史是一場莫高窟人與風沙抗爭的“馬拉松”。
科學防沙 莫高窟年積沙量減少85%以上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西部盡頭的敦煌。它的開鑿自公元4世紀起,前后延續1000多年,不僅照見中華文明的悠久深厚,更折射出多元文明薈萃的絢爛景象。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風沙曾是莫高窟最大的威脅。為了治理風沙,經過80多年的探索,莫高窟人構建了防沙治沙的科學體系。
行至莫高窟窟頂,遠望鳴沙山沙脊連綿,眼前草方格連續不斷。
莫高窟崖壁的窟頂邊緣,是一大片礫質戈壁,因其質地堅硬不易起沙,所以未進行人工干預,直接保留原狀。緊挨著礫質戈壁的,是一個巨大的A字形防沙網。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監測中心研究館員 張國彬:北邊的長度是1100米,主要是起阻擋作用,然后這一片是870米長,夾角是83度,下面最南端是第1窟,然后到138庫,把南區所有洞窟全包含里面去了。
除了A字形防沙網,為有效阻斷風沙侵襲,研究人員還在莫高窟窟頂精心構建了囊括防沙林帶、草方格固沙帶以及礫石覆蓋壓水等多重措施的綜合防沙系統,使進入窟區的年積沙量減少了85%以上。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監測中心研究館員 張國彬:這個圖從1990年到2024年窟前積沙量,1990年積沙量時很高,每平方米30千克,特別是到2010年之后,我們工程完成以后,它就慢慢減少,2019年之后你看這個數量很特別已經很少了。窟前積沙量,由以前20世紀80年代的3000立方米減少了85%,現在也就不足200立方米左右,這是最明顯的一個效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