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4個多月的休眠,我們基地的春茬赤松茸陸續成熟開始采摘,大家跟我的鏡頭近距離看一下,有的胖嘟嘟,有的剛破土,飽滿圓潤,十分喜人……”4月17日,在河北保定徐水區留村鎮胡家營村赤松茸種植基地,整齊的林地間,一壟壟菌床平行鋪設,一簇簇赤松茸頂著紅褐色的“小腦袋”破土而出,長勢正旺,十幾個農民正忙著采收,胡家營村的當家人、村黨支部書記趙欣鋒邊對著手機做著線上直播,邊指導“新手”采收,不時接到訂購、預約參觀、聯系務工的電話。
“林下種植赤松茸,不與糧爭田,不與林爭地,還就地取材將廢棄農作物秸稈、木屑、玉米芯、落葉等混合生石灰發酵做成基質菌床,為赤松茸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為拓寬增收渠道,趙欣鋒通過鄉村干部群內的交流學習,了解到林下種植赤松茸項目,感覺大有前景,帶領村“兩委”干部經過多番考察、取經,決定利用村邊高速公路綠化帶的林地資源,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出資+農戶務工的模式,于去年8月底種植30畝赤松茸,整修林地,鋪設菌床,種植優質菌種,安裝滴灌系統,入冬前加裝保溫拱棚,當年已采收兩茬。這茬赤松茸采收期2個月左右,出菇高峰期日產量可達1萬斤。“一年下來,預計總產值在30萬元左右,實現村集體增收同時,還能帶動本村及周邊務工村民共同致富。”
說起種植赤松茸的過程,趙欣鋒有些感慨,“忙也好累也好都不算啥,最難忘的也是最難熬的是出菇前的那段時間,因為壓力大啊!不是自己怕輸,關鍵這是關乎集體經濟發展的大事兒,一旦失敗,群眾的積極性和對我們的信任也會大打折扣。我每天都在林子里轉,直到發現一個圓溜溜的紅褐色小‘傘’冒出來,當時激動得眼淚都要掉出來了。”有了第一次的種植經驗,趙欣鋒更加堅定了信心。“做任何事首先要克服怕失敗的心理,不能因為怕失敗就不敢去嘗試,那樣永遠沒機會發展。”
在村委會旁邊的冷庫前,務工村民仔細地削掉赤松茸根部的土塊和須根,然后按品質分揀,再入冷庫裝箱保鮮。“像這樣的算A類品,菌蓋和菌棒粗細差不多,長度不超過7厘米,那些個頭太大、開了傘的就是等外品了。”趙欣鋒拿起一朵白白嫩嫩的“小胖墩”說,產品目前以鮮蘑銷售為主,線上線下相結合,基地已與冷鏈物流企業合作,推出京津冀“小時達”,按不同品質,價格在10元至30元之間。
趙欣鋒稱,基地與周邊的易縣、涿州、定興、固安的赤松茸種植基地密切聯系,從菌種引進到技術支撐,從種植到銷售,都可實現互助幫扶、信息共享、資源共享。他也和當地幾位村支書達成共識,接下來要發揮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大力推廣林下經濟,形成規模化種植的同時,拓寬渠道,延長產業鏈條,發展干、粉、醬、掛面、調料等深加工項目,同時開展農業研學和休閑采摘,把小小赤松茸做成富民增收的大產業。(李月英、徐毓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