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探究水的生生之道,特別值得關(guān)注四個方面:第一,水的物理屬性由“水曰潤下”奠基;第二,水的歷史分量由“大禹治水”衡定;第三,水的儒者情懷由“智者樂水”敞開;第四,水的哲學(xué)之思由道家與華嚴(yán)宗呈現(xiàn)。水以其獨(dú)特的生生之道,夯實(shí)并豐富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保育并提升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品位。
關(guān)鍵詞:水曰潤下;大禹治水;智者樂水;上善若水;水波之喻
我們的古人關(guān)注仁、義、禮、智、信的德性與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的人倫,摯信倫理道德生活是人之所以異于禽獸、人為萬物之靈的根本;與此同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6·23),“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第二》),山河大地是哲學(xué)沉思的祖庭,草木鳥獸是審美圖騰的道場。這里以水為例,具體考察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何從生生之道的角度看待自然的萬物。
01
顧頡剛(1893—1980年)的《秦漢的方士與儒生》第1章《陰陽五行說及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指出:“漢代人的思想的骨干,是陰陽五行。無論在宗教上,在政治上,在學(xué)術(shù)上,沒有不用這套方式的。推究這種思想的原始,由于古人對宇宙間的事物發(fā)生了分類的要求。說五行對于整個中國文化的影響至大無外、至小無內(nèi),一點(diǎn)也不過分。何謂五行?馮友蘭(1895—1990年)的《中國哲學(xué)簡史》第12章《陰陽家和先秦的宇宙發(fā)生論》指出:
“五行”通常譯為FiveElements(五種元素)。我們切不可將它們看作靜態(tài)的,而應(yīng)當(dāng)看作五種動態(tài)的互相作用的力。漢語的“行”字,意指toact(行動),或todo(做),所以“五行”一詞,從字面上翻譯,似是FiveActivities(五種活動),或FiveAgents(五種動因)。五行又叫“五德”,意指FivePowers(五種能力)。
作為五種元素,五行構(gòu)成萬物;作為五種能力,五行化生萬物?!渡袝は臅じ适摹分赋觯骸坝徐枋贤晡逍?,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這是“五行”一詞第一次出現(xiàn)于《尚書》。《尚書·周書·洪范》指出:“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是《尚書》討論“五行”最經(jīng)典的說法。治國理政的大本大法即“洪范”將五行位列洪范九疇之首,足見其重要??追f達(dá)(574—648年)指出:“此章所演,文有三重,第一言其名次,第二言其體性,第三言其氣味。言五者性異而味別,各為大之用。”(《尚書正義》卷12《周書·洪范》)這番話對于我們理解五行極有幫助。
水、火、木、金、土,這是《尚書·洪范》對于五行的排序。依據(jù)孔穎達(dá)的表述,五行既有體性,還有氣味。先看五行的體性:一是“水曰潤下”,是說水具有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的體性;二是“火曰炎上”,是說火具有溫?zé)?、升騰的體性;三是“木曰曲直”,是說木具有生長、生發(fā)、條達(dá)、舒暢的體性;四是“金曰從革”,是說金具有肅殺、收斂、變革的體性;五是“土爰稼穡”,是說土具有生化、承載、受納的體性。再看五行的氣味:一是“潤下作咸”,是說水具有咸的氣味;二是“炎上作苦”,是說火具有苦的氣味;三是“曲直作酸”,是說木具有酸的氣味;四是“從革作辛”,是說金具有辣的氣味;五是“稼穡作甘”,是說土具有甜的氣味。
作為一把鑰匙,五行足以揭開中國文化的許多奧秘。古人探究人生、觀察宇宙,總會想到五行。他們以五行比附五方,以五行比附五時,以五行比附五臟,以五行比附五音,促使人類與萬物的普遍關(guān)聯(lián)得以體現(xiàn)。簡單地說,第一,從五行與五方的關(guān)系,木對應(yīng)東方,火對應(yīng)南方,土對應(yīng)中央,金對應(yīng)西方,水對應(yīng)北方;第二,從五行與五時的關(guān)系看,春天對應(yīng)木,夏天對應(yīng)火,季夏對應(yīng)土,秋天對應(yīng)金,冬天對應(yīng)水;第三,從五行與五臟的關(guān)系看,肝對應(yīng)木,心對應(yīng)火,脾對應(yīng)土,胃對應(yīng)金,腎對應(yīng)水;第四,從五行與五音的關(guān)系看,木對應(yīng)角音,火對應(yīng)徵音,土對應(yīng)宮音,金對應(yīng)商音,水對應(yīng)羽音。
五方是指空間,五時是指時間。古往今來,人們繁衍于斯,生息于斯。從生生哲學(xué)看,以五行比附五臟,最為切要。如果沒有五行作為基礎(chǔ)理論,哪有中醫(yī)的博大精深?人們大多認(rèn)為養(yǎng)生只是煲湯、化妝。其實(shí),唯有理清了五行與五臟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養(yǎng)生才將行穩(wěn)致遠(yuǎn)。另外,以五行比附五音,正如董仲舒(前179—前104年)的《春秋繁露·五行五事第六十四》指出:
王者與臣無禮,貌不肅敬,則木不曲直,而夏多暴風(fēng);風(fēng)者,木之氣也,其音角也,故應(yīng)之以暴風(fēng)。王者言不從,則金不從革,而秋多霹靂;霹靂者,金氣也,其音商也,故應(yīng)之以霹靂。王者視不明,則火不炎上,而秋多電;電者,火氣也,其音徵也,故應(yīng)之以電。王者聽不聰,則水不潤下,而春夏多暴雨;雨者,水氣也,其音羽也,故應(yīng)之以暴雨。王者心不能容,則稼穡不成,而秋多雷;雷者,土氣也,其音宮也,故應(yīng)之以雷。(引者按:“其音徵也”,原文誤作“其陰徵也”。)
以五行比附五倫,更是常見的思想史現(xiàn)象。《孟子》5·4說道:“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這是講“五倫”的具體內(nèi)容。葉子奇(約1327—1390前后)的《草木子》卷2下《鉤玄篇》認(rèn)為:“五行相生,父子之道也;相尅,君臣之道也;毗和,兄弟之道也;配合,夫婦之道也;相得,朋友之道也。這是認(rèn)為五倫具有生克關(guān)系:相生者,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相克者,君臣。為什么君臣相克呢?這是因?yàn)榫缄P(guān)系的實(shí)質(zhì)是上下級關(guān)系,官大一級壓死人,更何況君主對于大臣進(jìn)行生殺予奪,就像家常便飯一樣。相比之下,父子之間的相生,夫婦之間的相生,兄弟之間的相生,朋友之間的相生,實(shí)實(shí)在在而又充滿溫情。
《尚書·洪范》以水、火、木、金、土為序,并未揭示五行生克的面向?!稘h書》卷27上《五行志第七上》指出:“木,東方也。于《易》,地上之木為《觀》。其于王事,威儀容貌亦可觀者也。”“火,南方,揚(yáng)光輝為明者也。其于王者,南面鄉(xiāng)明而治?!薄巴?,中央,生萬物者也。其于王者,為內(nèi)事。”“金,西方,萬物既成,殺氣之始也。故立秋而鷹隼擊,秋分而微霜降。其于王事,出軍行師,把旄杖鉞,誓士眾,抗威武,所以征畔逆、止暴亂也。”“水,北方,終臧萬物者也。其于人道,命終而形臧,精神放越,圣人為之宗廟以收魂氣,春秋祭祀,以終孝道。這里具體討論了以木、火、土、金、水為序的相生關(guān)系。其中,木、火、土、金重在王事、王者,唯獨(dú)水重在人道,尤其意味深長。
生克關(guān)系是五行的運(yùn)行機(jī)制,影響中國傳統(tǒng)治道文化至深至大。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循環(huán)往復(fù),就是五行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循環(huán)往復(fù),就是五行相克。從五行相生與治道的關(guān)系看,《春秋繁露·五行相生第五十八》指出:“司馬,本朝也。本朝者火也,故曰木生火?!薄八緺I者土也,故曰火生土?!薄八就秸呓鹨?,故曰土生金。”“司寇者水也,故曰金生水?!薄疤锕僬吣?,故曰水生木。從五行相克與治道的關(guān)系看,《春秋繁露·五行相勝第五十九》指出:“夫木者農(nóng)也,農(nóng)者民也,不順如叛,則命司徒誅其率正矣,故曰金勝木?!薄胺蚧鹫叽蟪?,有邪讒熒惑其君,執(zhí)法誅之。執(zhí)法者水也,故曰水勝火?!薄胺蛲琳?,君之官也。君大奢侈,過度失禮,民叛矣。其民叛,其君窮矣,故曰木勝土。”“金者,司徒。司徒弱,不能使士眾,則司馬誅之,故曰火勝金?!薄胺蛩?,執(zhí)法司寇也。執(zhí)法附黨不平,依法刑人,則司營誅之,故曰土勝水。
五行對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正如《隋書》卷34《志第二十九·經(jīng)籍三(子)》所說: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五常之形氣者也。在天為五星,在人為五藏,在目為五色,在耳為五音,在口為五味,在鼻為五臭。在上則出氣施變,在下則養(yǎng)人不倦。故《傳》曰:“天生五材,廢一不可?!笔且允ト送破浣K始,以通神明之變,為卜筮以考其吉兇,占百事以觀于來物,觀形法以辨其貴賤。
回到水與生生哲學(xué)的話題,《尚書·洪范》將水作為起點(diǎn),《漢書·五行志上》將水作為終端,由此可見水在自然界與人類生活中具有根本意義;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欺山不欺水”,由此可見水土既相結(jié)盟,而又博弈的雙重關(guān)系至關(guān)重要。“潤下”是水的物理屬性?;谶@一屬性,人類在水一方,臨水而居,精心建設(shè)自身生存與發(fā)展的家園;水與大地之土的同盟關(guān)系,贏得了“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口碑。同樣基于這一屬性,人類對于暴雨、洪災(zāi)總有束手無策的時候,深深陷入自身生存與發(fā)展的困局;水與堤壩之土的博弈關(guān)系,敲響著“欺山不欺水”的警鐘。大禹治水就是“欺山不欺水”這一生生哲學(xué)的鮮活案例。
02
大禹治水的歷史分量
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鯀、禹父子治水,婦孺皆知。遠(yuǎn)古時期,洪水滔天,鯀受命治理,但以失敗告終。這一未竟之業(yè),最終是大禹完成的?!渡袝分赋觯?/p>
帝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僉曰:“於!鯀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痹涝唬骸爱愒眨≡嚳赡艘选!钡墼唬骸巴瑲J哉!”九載績用弗成。(《尚書·虞書·堯典》)
帝曰:“來,禹!汝亦昌言?!庇戆?,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备尢赵唬骸坝?!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予乘四載,隨山刊木,暨益奏庶鮮食。予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乂。”皋陶曰:“俞!師汝昌言。(《尚書·虞書·益稷》)
與上述兩種文獻(xiàn)相比,《尚書·夏書·禹貢》不僅全面記載了大禹治水的過程,而且高度評價了大禹治水的貢獻(xiàn)。它說:“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大禹治水,范圍極廣,功勞極巨,盡在此語之中。
大禹治水,篳路藍(lán)縷,艱苦卓絕,以致三過家門而不入。正如《孟子》8·29指出:“禹、稷當(dāng)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薄睹献印?·4詳細(xì)地說道:
當(dāng)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堯獨(dú)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jì)、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當(dāng)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
堯執(zhí)政之際,洪水席卷大地,自然災(zāi)害層出不窮,人們的生產(chǎn)與生活無以為繼。堯十分擔(dān)憂,任命舜總理其事,舜責(zé)成益、大禹各司其職。作為“農(nóng)林部部長”,益采用燒山的做法:既然“禽獸逼人”,那么,焚燒山澤之后,也就“禽獸逃匿”。作為“水利部部長”,大禹采用疏導(dǎo)的做法:“疏九河”是說疏通了濟(jì)河、漯河、汝江、漢水、淮河、泗水等九條河流,“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是說人們從此恢復(fù)了正常的生產(chǎn)與生活。孟子突出“三過其門而不入”,旨在肯定大禹治水顧全大局、廢寢忘食的敬業(yè)精神。
另外,《史記》卷2《夏本紀(jì)第二》指出:“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彼抉R遷(約前145—約前87年)不同于《孟子》的說法在于:一是只說“過家門不敢入”,但沒有提到“三”;二是不說“八年于外”,而是說“居外十三年”。
大禹治水,多次路過家門,為什么卻不回家看看呢?網(wǎng)上流傳“明星學(xué)者”紀(jì)連海先生一個有趣的說法:大禹有了婚外戀,婚外戀的對象是四川人瑤姬,而且瑤姬給他送了一本“丹玉之書”的治水寶典,所以幾番路過家門而不回。循著這個思想史八卦,我們不妨提出兩個問題:首先,婚外戀的前提是已婚,那么,大禹的妻室是誰,又在何處結(jié)婚?其次,婚外戀的對象是四川人,那么,大禹與四川有何關(guān)系,他的籍貫在哪里?
先看第一個問題。《尚書·虞書·益稷》記大禹之言:
予創(chuàng)若時,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州十有二師,外薄四海。咸建五長,各迪有功。苗頑弗即工,帝其念哉!
馬骕(1621—1673年)的《繹史》卷12《夏禹受禪(后啟附)》指出:
《列女傳》:“涂山氏長女,夏禹娶以為妃。既生啟,辛壬癸甲,啟呱呱泣。禹去而治水,三過其家,不入其門。涂山獨(dú)明教訓(xùn),及啟長,化其德而從其教,卒致令名。君子謂涂山強(qiáng)于教誨?!保ā冻o注》:“禹引治水,道娶嵞山氏之女,而通夫婦之道于臺桑之地。禹治水道娶者,憂無繼嗣耳。故以辛酉日娶,甲子日去,而有啟也?!薄峨S巢子》:“禹娶涂山,治鴻水,通轘轅山,化為熊。涂山氏見之,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保?/p>
以上記載,“辛壬癸甲”令人費(fèi)解,“石破北方而生啟”的說法甚至有些荒誕??偟恼f來,大禹治水,經(jīng)過安徽涂山,娶涂山女為妻。啟,就是涂山女為大禹生的兒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叫作夏朝,而夏朝的開創(chuàng)者就是啟。大禹治水連帶而來的這一歷史文化事件,堪稱舉足輕重。
再看第二個問題。張守節(jié)(生卒年不詳)的《史記正義》卷2《夏本紀(jì)第二》寫道:
《帝王紀(jì)》云:“父鯀妻修己,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長,本西夷人也?!洞蟠鞫Y》云:‘高陽之孫,鯀之子,曰文命?!瘲钚邸妒裢醣炯o(jì)》云:‘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生于石紐。’”《括地志》云:“茂州汶川縣石紐山在縣西七十三里?!度A陽國志》云:‘今夷人共營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猶不敢放六畜?!卑矗簭V柔,隋改曰汶川。
經(jīng)過張守節(jié)的考證,確認(rèn)大禹為汶川石紐人。網(wǎng)上有人說大禹是四川人,一說籍貫北川,一說籍貫汶川,正是沿襲、發(fā)揮了上述記載。撇開真?zhèn)尾徽?,這里可以再來一回思想史八卦:大禹早年在四川生活,本與瑤姬青梅竹馬、暗生情愫;再回四川之際,見到瑤姬,舊情復(fù)燃,紅杏出墻,更何況瑤姬還給他送了一本治水寶典!
同樣是治水,鯀失敗,大禹成功,原因何在?一般的說法認(rèn)為:鯀治水,采取的做法是堵塞。水流到哪里,就將它圍堵起來。問題在于:今天堵死了這里的水,明天水又來了,堤防就會沖垮。大禹治水,采取的做法是疏導(dǎo)?!渡胶=?jīng)》卷18《海內(nèi)經(jīng)》指出:“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f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這種說法的實(shí)質(zhì)是疏導(dǎo)治水。
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大禹首先在北方治水。北方是冀州,屬水,而水生木。治好以后,大禹來到東方。東方是兗州、青州、徐州,屬木,而木生火。治好以后,大禹來到南方。南方是揚(yáng)州、荊州,屬火,而火生土。治好以后,大禹來到中央。中央是豫州,屬土,而土生金。治好以后,大禹來到西方。西方是梁州、雍州,屬金,而金生水。天下有九州,五行按照順時針方向運(yùn)行是相生關(guān)系,大禹治水成功是順應(yīng)陰陽五行的必然結(jié)果。這種說法的實(shí)質(zhì)是五行治水。
南宋洪邁(1123—1202年)的《容齋隨筆》卷1“禹治水”條,對于大禹按照五行的順時針方向治水做過仔細(xì)的說明:
《禹貢》敘治水,以冀、兗、青、徐、揚(yáng)、荊、豫、梁、雍為次??嫉乩硌灾?,豫居九州中,與兗、徐接境,何為自徐之揚(yáng),顧以豫為后乎?蓋禹順五行而治之耳。冀為帝都,既在所先,而地居北方,實(shí)于五行為水;水生木,木東方也,故次之以兗、青、徐;木生火,火南方也,故次之以揚(yáng)、荊;火生土,土中央也,故次之以豫;土生金,金西方也,故終于梁、雍。所謂彝倫攸敘者,此也。與鯀之汩陳五行,相去遠(yuǎn)矣。
從鯀、大禹的實(shí)踐看,能否遵循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決定了治水的成敗。鯀采用的做法是圍堵,亦即逆時針治水,以致五行相克,所以失敗;大禹采用的做法是疏導(dǎo),亦即順時針治水,進(jìn)而五行相生,所以取得成功。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既能證明疏導(dǎo)治水這一成功經(jīng)驗(yàn),又能驗(yàn)證圍堵治水這一失敗教訓(xùn)。
無論是疏導(dǎo)治水,還是五行治水,都是道法自然的體現(xiàn)?!睹献印?·26指出:“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笔鑼?dǎo)治水就是因勢利導(dǎo),因勢利導(dǎo)就是順其自然,而這正是遵循客觀規(guī)律的體現(xiàn)。行其所無事,不是刻意去做某件事,也不是帶有功利目的去做某件事,而是聽從天理良知的召喚,毫無功名利祿的算計?!豆瓿怪窈啞ぷ鸬铝x》指出:“禹之行水,水之道也?!睹献印?2·11指出:“禹之治水,水之道也?!薄痘茨献印肪?《原道訓(xùn)》指出:“禹之決瀆也,因水以為師?!薄靶衅渌鶡o事”就是“因水以為師”的“水之道”,大禹治水具有高超的哲學(xué)智慧。我們完全可以說:“疏導(dǎo)是治水的正確方法,‘行其所無事’是治水的最高境界。
大禹治水,不僅具有高超的哲學(xué)智慧,而且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睹献印?·9指出:“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qū)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筆者對此曾說:“經(jīng)孟子刪繁就簡,自有生民以來的人類史僅僅剩下三座豐碑:第一座是禹抑洪水,它矗立于人與自然的對抗之間,象征著人類最終能夠戰(zhàn)勝自然;第二座是周公兼夷狄,它屹立于華夏與夷狄的爭奪之間,象征著華夏最終能夠感化夷狄;第三座是孔子成《春秋》,它聳立于仁人志士與亂臣賊子的沖突之間,象征著仁人志士最終能夠威懾亂臣賊子。這一分析還只是抽象地說明了大禹治水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如何更具體地論述呢?
薩孟武(1897—1984年)的《中國政治思想史·緒論》做過精彩的分析。一是物質(zhì)文化的發(fā)達(dá):“世上一切發(fā)明都是由于迫切的需要,洪水為災(zāi),因之有舟楫的發(fā)明,因之有橋梁的發(fā)明,因之有堤防的發(fā)明,因之又有建筑物的改良,而最重要的還是國家組織的改觀。二是國家組織的改觀:“在廣大領(lǐng)域之內(nèi),要想治水,須由一個中央機(jī)關(guān)定下計劃,每個部落均肯犧牲個別利益,而顧全全體利益,而后才會有成。于是部落遂將一部分權(quán)力交付中央,中央職權(quán)增加,就不能不增設(shè)機(jī)關(guān),以負(fù)執(zhí)行之責(zé)。吾人觀《堯典》所載,內(nèi)只有羲和敬授人時,外只有四岳分主部落,而《舜典》所載,中央官制頗具規(guī)模。由此可知中國經(jīng)洪水之后,國家組織又前進(jìn)了一步。三是選舉制度的進(jìn)化:“而大禹治水又有大功于民人,人類皆有一種心理:敬其父而及其子的心理。所以大禹崩后,諸侯皆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史記》卷二《夏本紀(jì)》)。帝位由選舉變?yōu)閭髯樱谑怯珠_始了中國數(shù)千年世襲帝政之制。世襲可使政局安定。凡天子崩殂之時,嫡長子就可嗣位,其能弭止部落酋長爭奪帝位而發(fā)動的戰(zhàn)爭,自不待言。物質(zhì)文化的發(fā)達(dá),國家組織的改觀,選舉制度的進(jìn)化,足以表征大禹治水具有世罕其匹的歷史分量。用《春秋左傳·昭公元年(前541年)》的話說,這一舉足輕重的歷史分量就是:“美哉禹功,明德遠(yuǎn)矣!微禹,吾其魚乎!
03
“智者樂水”的儒者情懷
人們讀《論語》,知道孔子論水的著名篇章有二: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6·23)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9·17)
先看《論語》6·23。人們常常將智者、仁者當(dāng)作兩個人,而不是當(dāng)作同一個人的兩個面向。這顯然是一種誤解。《孟子》3·2指出:“仁且智,夫子既圣矣?!薄睹献印?2·2指出:“人皆可以為堯、舜?!泵總€人既有仁的一面、又有智的一面,即儒家常說的仁智雙彰。這里包括性格、狀態(tài)、效果三方面。從性格看,智的一面喜歡水,仁的一面喜歡山;從狀態(tài)看,智的一面喜歡動,仁的一面喜歡靜;從效果看,智的一面是快樂,仁的一面是長壽。綜合而言,樂水而動、樂即智的一面,樂山而靜、壽即仁的一面,所以仁智必然相得益彰、渾然無間。
對于此章,朱熹(1130—1200)、錢穆(1895—1990)的解釋值得重視:
知者達(dá)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動、靜以體言,樂、壽以效言也。動而不括故樂,靜而有常故壽。(《論語集注》卷3《雍也篇第六》)
本章首明仁知之性,次明仁知之用,三顯仁知之效。然仁知屬于德性,非由言辭可明,故本章借山水以為形容,亦所謂能近取譬。蓋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于自然,自然之美反映于人心,表而出之,則為藝術(shù)。故有道德者多知愛藝術(shù),此二者皆同本于自然。《論語》中似此章富于藝術(shù)性之美者尚多。鳶飛戾天,魚躍于淵,俯仰之間,而天人合一,亦合之于德性與藝術(shù)。此之謂美善合一,美善合一之謂圣。圣人之美與善,一本于其心之誠然,乃與天地合一。此之謂真善美合一,此乃中國古人所倡天人合一之深旨。學(xué)者能即就山水自然中討消息,亦未始非進(jìn)德之一助。(《論語新解》上編《雍也篇第六》)
再看《論語》9·17??鬃诱驹诤舆吀袊@:“流水就是這樣子,它不分白天黑夜流啊流?!比绾慰创菜坪啒恪?shí)則雋永的這番感嘆?水作為超越的道體,人們?nèi)绾文軌蚶斫?、體驗(yàn)它呢?陳立勝教授認(rèn)為人人都有三個角色:比德者、傷逝者、見道者。站在浩浩蕩蕩的河川之上,比德者望著河水一往無前,從中獲得勇于行進(jìn)的力量;傷逝者看見河水不斷成為過去式,頓生時光不再、歲月如流的感慨;見道者目接河水澎湃前來,目送河水滔滔往去,從水生機(jī)勃勃的流動中,倍感時間的不斷變化,人生必須自強(qiáng)不息。在筆者看來,任何流水,既是逝水的水尾,又是來水的水頭。水尾讓人傷逝,水頭讓人比德。結(jié)尾的地方即開頭,剎那即永恒,體悟這一境界就是見道?!笆耪呷缢狗颉笔莻?,“不舍晝夜”是比德,“子在川上曰”是見道。
如果讀《孔子家語·三恕第九》,人們將看到“知者樂水”與“不舍晝夜”的儒者情懷更為全面而又生動的關(guān)聯(lián):
孔子觀于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曰:“以其不息,且遍與諸生而不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拘必修其理,此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溪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綽約微達(dá),此似察;發(fā)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以化潔,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
與以上這段話相似的表述還有:
孔子觀于東流之水。子貢問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yīng)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dá),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荀子·宥坐篇第二十八》)
問者曰:夫智者何以樂于水也?曰:夫水者,緣理而行,不遺小間,似有智者;動而之下,似有禮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歷險致遠(yuǎn),卒成不毀,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國家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樂于水也?!对姟吩唬骸八紭枫〔善滠狻t敽铎逯?,在泮飲酒。”樂水之謂也。(《韓詩外傳》卷3第25章)
水則源泉混混沄沄,晝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后行,既似持平者;循微赴下,不遺小間,既似察者;循溪谷不迷,或奏萬里而必至,既似知者;障防山而能清凈,既似知命者;不清而入,潔清而出,既似善化者;赴千仞之壑,入而不疑,既似勇者;物皆困于火,而水獨(dú)勝之,既似武者;咸得之而生,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贝酥^也。(《春秋繁露·山川頌第七十三》)
似義、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志、似善化,這是《孔子家語》的以水比德。似德、似義、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善化、似志,這是《荀子》的以水比德。似有智者、似有禮者、似有勇者、似知命者、似有德者,這是《韓詩外傳》的以水比德。似力者、似持平者、似察者、似知者、似知命者、似善化者、似勇者、似武者、似有德者,這是《春秋繁露》的以水比德。以水比德,旨在比擬水的一舉一動寄寓了與人類文化密切相關(guān)的品質(zhì)。就此而言,從《孔子家語》到《荀子》《韓詩外傳》《春秋繁露》一脈相承,“知者樂水與“不舍晝夜”的儒者情懷得以敞開。
以水比德,不是意義明晰的詩化編碼,而是大象無形的邏輯編碼。對于《論語》《孔子家語》中論水的篇章,孟門弟子會有疑問嗎?孟子如何回答呢?且看《孟子》8·18:
徐子曰:“仲尼亟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jìn),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所謂“仲尼亟稱于水”,如前所述,此乃不爭之實(shí)。所謂“水哉!水哉”,既讓人想起《論語》10·27說的“時哉!時哉”,更讓人想起《孔子家語·困誓第二十二》說的“美哉水,洋洋乎?;谏鲜鍪聦?shí),徐辟故有“何取于水也”的理性追詢。孟子告訴徐辟:“源頭活水奔騰不息,晝夜不停,注滿坑坑洼洼,再繼續(xù)向前,一直流到海里。做任何事情,都要像水一樣,立住根本。只有確立了根本,做任何事情,才能像水一樣不舍晝夜、放乎四海。假如沒有主心骨,就會像七八月份下雨,雖然小溝小河都滿了,但干枯起來,也是立竿見影的事?!闭娴滦悖?178—1235年)的《孟子集編》卷8《離婁章句下》指出:“又《家語》‘孔子觀于東流之水’一段,亦當(dāng)參觀。古今同此水也,然孔子觀之而明道體之無息,孟子推之而明為學(xué)之有本,今人之凡觀于水者其亦知此乎?此格物致知所當(dāng)察也。
孔子、孟子論水,既有異,又有同?!墩撜Z》9·17、《孟子》8·18均言“不舍晝夜”,就是相同的體現(xiàn)。前引《孔子家語·三恕》兩言“必觀”:一是子貢以“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設(shè)問,二是孔子以“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作答。孟子也看重“必觀”:“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dá)。(《孟子》13·24)有意味的是,前引《荀子·宥坐篇》也說:“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庇^水必觀大水,這是孔、孟、荀相同的儒者情懷,但其間的差異在于:荀子只是復(fù)述孔子之語,孟子則是活化孔子之意。
荀子論水,最值得咀嚼的是其“以水喻民”的三條資料:
《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保ā盾髯印ね踔破诰拧罚?/p>
君者,儀也,儀正而景正;君者,槃也,槃圓而水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荀子·君道篇第十二》)
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本源怂嘉?,則危將焉而不至矣?(《荀子·哀公篇第三十一》)
荀子討論君民關(guān)系的舟水之喻、盂水之喻,前者側(cè)重激進(jìn)的警醒,后者側(cè)重溫和的勸諭,充滿著強(qiáng)烈的政治關(guān)懷。這兩個比喻其實(shí)也源于孔子。《孔子家語·五儀解第七》記載孔子曰:“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妒印肪砩稀短幍馈分赋觯骸翱鬃釉唬骸?,盂也;民者,水也。盂方則水方,盂圓則水圓?!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說五》指出:“孔子曰:‘為人君者猶盂也,民猶水也。盂方水方,盂圜水圜?!瘡目鬃拥杰髯拥木勖袼鳌⒕勖袼骷捌渑c時俱進(jìn)的儒者情懷,對于中國古代“以水喻民”的政治學(xué)修辭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yuǎn)的歷史影響。
04
道家與華嚴(yán)宗的水之思
水的故鄉(xiāng)是大地、江海,水的知音是哲學(xué)、宗教。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是水的知音,道家的老子、莊子與華嚴(yán)宗的杜順(557—640年)、澄觀(738—839年)、紫柏真可(1543—1604年)同樣是水的知音。
人們讀《老子》,知道老子論水的著名篇章有二: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第8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qiáng)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老子》第78章)
老子的“上善若水”一語,千古傳誦。老子以此為綱領(lǐng),不僅提煉了水的兩大特性,而且比擬了水的七大品格。水的兩大特性:一是“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養(yǎng)育了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卻從來不為自己爭名取利;二是“天下莫柔弱于水”,水至柔至弱,但能戰(zhàn)勝茫茫堪輿的任何事物。水的七大品格是指:第一,做人像大地位居下方那樣謙卑,這是“居善地”;第二,心靈像靜水深流的深淵那樣安靜,這是“心善淵”;第三,與人交往有仁愛之心,這是“與善仁”;第四,說話講信用,這是“言善信”;第五,做政治善于治理,這是“正(政)善治”;第六,辦事情有能力,這是“事善能”;第七,任何行為都講求時機(jī),這是“動善時”。
老子提煉水的兩大特性,旨在敦促人們皈依道體的庇護(hù)(“故幾于道”);老子比擬水的七大品格,旨在勸導(dǎo)人們規(guī)避災(zāi)禍的入侵(“故無尤”)。江海作為百谷王,就是無尤之道的寫照。《老子》第66章寫道:“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大江大海為什么能夠匯聚小河小溪而成為百谷王?其間的緣由何嘗不是人生的真諦。
老子論水側(cè)重道體的一面,得到《郭店楚墓竹簡·太一生水》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太一生水》指出:“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薄肮蕷q者,濕燥之所生也;濕燥者,凔熱之所生也;凔熱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者,陰陽之所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時?!独献印返?章說水“故幾于道”,言外之意是說水雖然接近道體但并非道體本身,所以《太一生水》以“太一”為“道”;《老子》第42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太一生水》以“一”為“水”,以“太一生水”為“道生一”,以“太一藏于水,行于時為“三生萬物”。
老子論水側(cè)重人生的一面,得到莊子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肚f子》寫道:
仲尼曰:“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保ā肚f子·德充符第五》)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莊子·大宗師第六》)
孔子曰:“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yǎng)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shù)?!保ā肚f子·大宗師第六》)
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糠瞇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夫仁義憯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吾子亦放風(fēng)而動,總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負(fù)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辯;名譽(yù)之觀,不足以為廣。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莊子·天運(yùn)第十四》)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shù)。(《莊子·秋水第十七》)
莊子論水,有三個要點(diǎn)。一是“相造”。老子說的“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就是莊子說的“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人“相造乎道”,道體是人的江湖;魚“相造乎水”,江湖是魚的道體。二是“相忘”。假如魚離開水中,來到陸地,那么,即使“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也是無濟(jì)于事,最終無法逃脫死亡的命運(yùn)。魚必須“相忘乎江湖”,蓋因江湖原本就是魚如其所是的存在自身;人必須“相忘乎道術(shù)”,蓋因道體原本就是人如其所是的存在自身。三是“唯止”。既然江湖是魚的道體,魚“相忘乎江湖”就是本真而不是刻意的存在;既然道體是人的江湖,人“相忘乎道術(shù)”就是本真而不是刻意地存在。“唯止能止眾止”中的“唯止”,說的不正是“心如止水”嗎?唯有心如止水,魚方能“相忘乎江湖”而“相造乎水”,人方能“相忘乎道術(shù)”而“相造乎道”。
儒家、道家論水,都是將水視作一個抽象的整體。與此相比,佛教中的華嚴(yán)宗論水,既講水,又講波,并且納入“四法界”的解讀當(dāng)中,其水波之喻的哲學(xué)性、邏輯性令人嘆為觀止。我們先看三條材料:
其猶水波為喻。高下相形是波,濕性平等是水。波無異水之波,即波以明水;水無異波之水,即水以成波。波水一而不礙殊,水波殊而不礙一。不礙一,故處水即住波;不礙殊,故住波而恒居水。何以故?水之與波,別而不別故。(杜順《華嚴(yán)五教止觀·第三事理圓融觀》)
觀曰:如全大海在一波中,而海非小;如一小波匝于大海,而波非大。同時全遍于諸波,而海非異;俱時各匝于大海,而波非一。又大海全遍一波時,不妨舉體全遍于諸波;一波全匝大海時,諸波亦各全匝,互不相礙思之。(澄觀《華嚴(yán)法界玄鏡》卷上)
四法界者,理法界、事法界、事理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是也。理法界,則水外無波。事法界,則波外無水。事理無礙法界,則波水無礙。事事無礙法界,則波波無礙。以水言之,則謂之理。以波言之,則謂之事。以波水言之,則謂之事理。以波波言之,則謂之事事。是故善用其心者,即一塵而入四法界,如因一枝花得無邊春耳。(紫柏真可《紫柏尊者全集》卷13《募書金字華嚴(yán)經(jīng)緣起》)
華嚴(yán)宗的水波之喻,究竟有何理論價值呢?在筆者看來,它起先試圖解釋“理一分殊”問題,后來試圖解釋“四法界”問題。所謂“波水一而不礙殊,水波殊而不礙一”,這一水波之喻較為簡單。但是,華嚴(yán)宗借此解釋“四法界”問題的水波之喻比較復(fù)雜。佛教史通常將事法界當(dāng)作四法界之首,這一水波之喻的大意是說:第一,波濤起伏,千差萬別,這是事法界;第二,波濤萬頃,體唯一水,這是理法界;第三,水波互融,無礙一體,這是理事無礙法界;第四,波波相即,互相涵攝,這是事事無礙法界。借助水波之喻,深奧的“四法界”問題變得清晰起來。華嚴(yán)宗的水之思,因其濃郁的哲學(xué)性、恰切的邏輯性,達(dá)到了不同凡響的理論高度。
綜上所述,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探究水的生生之道,有四個方面特別值得關(guān)注:其一,水的物理屬性由“水曰潤下”奠基;其二,水的歷史分量由“大禹治水”衡定;其三,水的儒者情懷由“智者樂水”敞開;其四,水的哲學(xué)之思由道家與華嚴(yán)宗呈現(xiàn)。水以其獨(dú)特的生生之道,不僅夯實(shí)并豐富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而且保育并提升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品位。如果不講生生之道,水就是一潭死水。當(dāng)今時代,我們照著講、接著講水的生生之道,目的無他,就是要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活水接引到“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建設(shè)美麗中國”的生態(tài)共識之中。
作者:楊海文,中山大學(xué)哲學(xué)系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尼山世界儒學(xué)中心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
來源:《文化與傳播》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