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
這是歐陽修對王安石的贊譽。
王安石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改革家之一,他站得高看得遠,他深知變法困難重重,但為國家計,他奮不顧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為了變法,王安石勞神費力,努力了許多年,他不僅要在朝堂跟眾多對手辯論、斗爭,還要跟下屬謀劃具體的政策和計劃,安排人手,跟各地博弈,簡直是費盡心機,耗盡了心血。
其實王安石的文學修養也很高,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詩詞之道讓歐陽修、蘇軾等人都很佩服,但他確實難得有時間寫詩詞,他的文章在于江山社稷。
不過等到年老之后,王安石回顧自己這一生,突然就有了頓悟。
終有一天你會明白王安石是對的:斗雞走犬過一生,才是真正的幸福
熙寧九年(1076年)是王安石人生和事業的轉折點,這時候他已經快60歲了,正是“官因老病休”的時期。
隨著熙寧變法接近失敗,他的弟弟去世,兒子病逝,王安石知道到了該自己退場的時候了。
在心境寂寥的時候,他登臨杭州的鳳凰山,想到天下大局無可挽回,不禁別有感慨,于是寫下了一首發人深省的《鳳凰山》:
歡樂欲與少年期,人生百年常苦遲。
白頭富貴何所用,氣力但為憂勤衰。
愿為五陵輕薄兒,生在貞觀開元時。
斗雞走犬過一生,天地安危兩不知。
這首詩需要足夠的經歷和認識才能體會到,人在年輕的時候往往意氣風發,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以為天下無事不可為,是難以品味王安石深意的。
一代名相未雨綢繆,想要挽狂瀾于既倒,拯救蒼生而不可得,最后落得個凄涼的下場,他心中的滋味,難于人言。
人生充滿了矛盾,永遠是苦多樂少。
王安石前兩句是講人生的一個大矛盾,就是說人在年輕的時候可以快樂享受,但往往是缺乏條件,需要寒窗苦讀,努力用功,然后入朝當官,求得榮華富貴。
不說最后能有多少年輕人可以得償所愿,就算最終是成功了又如何呢?人已經老了,滿頭白發,血氣已衰,精神和精力都隨著辛勤憂慮而日益枯竭了。
如果把這時候的富貴給予年少時候的自己該有多好?但這無疑是不可能的。
可嘆世人無知,江山代代無窮已,一代新人換舊人,每一代的人們都是在重復一種模式,永遠是苦多樂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