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點的手術室外,張敏攥著丈夫的工牌渾身發抖。這個月第9次通宵加班后,36歲的李昊倒在了公司茶水間,心源性猝死的診斷書和187萬賠償金同時砸向這個家。
銀行卡到賬短信亮起的瞬間,岳父母帶著三個親戚沖進病房。『昊子走了我們得管錢』岳父攥著存折的手青筋暴起,ICU走廊的監控記錄下這場凌晨爭奪戰。
中國裁判文書網數據顯示,近三年猝死案件中67%賠償金引發家庭糾紛。北京家理律師事務所披露,有位母親為獨生女的238萬死亡賠償金,與女婿打了5年官司。
『賠償金不是遺產』華東政法大學李明教授強調,根據民法典1182條,這筆錢需優先保障被扶養人。但現實往往如張敏的遭遇——丈夫去世第7天,婆家已開始清算婚房還貸記錄。
深夜11點的調解室,張敏盯著計算器上跳動的數字恍惚。187萬減去34萬房貸,扣除26萬孩子教育基金,剩下的127萬要分給4個老人。丈夫的骨灰盒還停在殯儀館,存折里的數字已開始重新排列組合。
上海心理咨詢機構調研顯示,78%喪偶者遭遇經濟糾紛后出現創傷應激。那些用命換來的數字,最終成了扎進親情的碎玻璃。
當呼吸機變成計算器,當死亡證明變成分割協議,我們究竟在為什么拼命?殯儀館墻上的電子屏還在滾動播放防猝死指南,走廊盡頭傳來存折撕碎的脆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