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華人雕塑史,只有少數藝術家獲得全球肯定,李真就是其中一位?,F年62歲的他常說自己“一生順遂”,別人眼中的幸運,并不是成為大師的必然因素。縱觀人類歷史,每時每刻都在尋找物質與精神,藝術家是讓精神具象化的人。36歲時確立新的語言和方法,李真造出了屬于自己、屬于這個時代的藝術精神。
李真是熱衷且懂得冒險的。在社會與人性、東方與西方之間,他走出了第三條路——創造屬于這個時代的雕塑語言。以幽默化解萬象,將充盈且飽滿的能量注入雕塑,進而形成獨具辨識度的表現方式。勇敢的人先得到世界,幽默的人先得到智慧。
從造神到造人的蛻變
時隔6年,李真再次因為個展來到北京。一身黑衣的他看起來有些瘦弱,與《藝術栗子》聊到興起時,他突然將雙手伸展至胸前,環抱出一個圓形。那一刻,他與雕塑的豐盈形象重合,藝術家自身充盈的能量轉化為雕塑的氣與勢,創作理念在此刻具象化了。
作為為數不多的獲得全球肯定的華人藝術家之一,李真的作品走遍美洲、歐洲、亞洲,并于2007年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舉辦大型個展,成為首位以個人名義受邀舉辦個展的華人藝術家。2011年,中國臺北中正紀念堂舉行“大氣:李真臺灣大型雕塑首展”,成為亞洲歷年來最大的戶外雕塑展。
“虛空中的能量,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
意大利威尼斯,2007
“李真臺灣大型戶外雕塑首展——大氣”
中正紀念堂,中國臺北,2011
“李真2013巴黎旺多姆廣場大型雕塑個展”
旺多姆廣場,法國巴黎,2013
2025年春夏之交,“瑤臺浮世:大氣神游之現相篇——李真墨黑雕塑2020-2023”在亞洲藝術中心北京空間展出,近20件/組作品在北京亮相。
瑤臺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神秘意象,傳說這里居住著長生不老的神仙,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浮世指代人世間的短暫、無常與虛幻,其中包含著對生命本質的哲學思考。二者共同構筑的展覽標題,恰是李真右手理想世界、左手浮華塵世,從神性和人性中創造時代雕塑的藝術理想。
瑤臺浮世:大氣神游之現相篇——李真墨黑雕塑2020-2023
2025.3.15-6.8 亞洲藝術中心(北京)
首次將“墨黑雕塑”一詞置入展覽標題,這是李真在2025年的新創造。幽默、敏感、多思、創新,這是藝術家的特質。時不時蹦出來的新詞匯以及奇思妙想,印證了藝術家得以走出傳統雕塑領域,創造新世界的能力。
墨黑不是簡單的色彩選擇,而是東方文化精神的視覺顯影。李真將道家的宇宙觀具象為氣,雕塑的體積感在墨色中被消解,卻在觀者的凝視中膨脹為精神的宇宙。
李真《十足. 乘勝》
銅雕 118x132x220cm 2021
李真《十足. 乘勝》局部
展覽海報作品《十足·乘勝》中,人物騎著象征智慧與力量的大鵬金翅鳥,鳥踏著象征無畏和偉大的金色獅子,人物擺出一個非常當代搖滾(“很拽”“很酷”等)的手勢。這種跨時空的符號展示,暗示著神圣性在世俗空間的重構。觀者繞行雕塑時,銅表面的漆光隨光線變化,似有若無,暗合虛幻的無常。氣化作流動的能量,時間在此失去線性的桎梏。
李真從傳統藝術創作而來,他一直在打破傳統的桎梏,從既有的經驗與視覺中創新。少時在廟里,看到被幾代人撫摸過的包了漿的石獅子,時間帶來的溫度讓他動容?;蛟S從那時便觸動了他對時間、世界以及人自身的興趣,也種下了讓材料與精神、材料與物質共生的“種子”。
李真在工作室
由此便可理解作品中獨特的質感,頭頂、手指、膝蓋等高點處,往往都做了特別的技術處理,帶著包漿的溫潤感可以照見眾生;在墨黑基礎上加入貼金、貼銀的技巧,象征財富的金山和象征精神的銀海形成材料與物質的統一。
始于2001年的“大氣神游”是李真最受歡迎的系列之一,每一次創作都是藝術家與作品的“交鋒”:“‘現相篇’是一種優雅中的矛盾,我也深陷其中。”在工作室,他是雕塑的創造者;布展時,漫步在展廳的他是觀察者;開展后,他是聚光燈下的藝術家。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李真的創作始終在前進。
“現相篇”中,越來越多入世的物象走入作品,直升機、汽車、房屋、鉆石、鬼馬小精靈、獸人等,李真將道家的逍遙游置于鋼筋森林的語境之下。除了物象的增加,創作手法也在疊加。
“大氣神游之現相篇”系列作品局部
溫潤光滑的處理方式與斑駁陸離、溝壑縱橫的肌理并存,這不是簡單的“大氣神游”與“青煙”系列的合體,也不是“不生不滅”和“凡夫”系列的延續,而是李真進一步在虛空中造化與蛻變。他不再滿足于營造出世超然的境界,而是試圖將眾生的喜怒哀樂鑄入銅雕的生命肌理中。
材料成為氣的載體,當指尖觸碰冰冷的金屬,卻能感受到內里涌動的溫熱。藝術家在材料的禁錮中尋找突破口,得以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中開辟出第三條道路。閉目的孩童蘊含著宇宙的雛形,雕塑成為精神的容器,構筑著屬于這個時代的精神原鄉。
每次冒險都是一次體悟
“認識自己、做自己的主人,這對于藝術家來說非常重要。我不喜歡一成不變的,冒險即是創造性的可能?!崩钫婺軌蚺c亞洲藝術中心保持長達20年的合作,正是因為二者有著相似的精神。
1999年,李真成為藝術家的冒險正式開始。12月16日,在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上,他首次向公眾展示了自己的原創雕塑。個展“虛空中的能量”在當時看來是有風險的,顛覆千年來的傳統造像語言、創造新形象,不僅意味著原有市場的流失,也可能面臨業界的負面評價。
“有冒險精神的人,不談失敗。”當李真篤定地說出這句話時,一切有了答案。他不斷用自己的篤定,鎮住普通人難以克制的欲望,也一步步走向大師的階梯。
李真在工作室
2009/2010年國際當代藝術市場年度報告中,李真作品拍賣總成交額排名世界第六,同時上榜的還有安尼施·卡普爾、杰夫?昆斯、安東尼·格姆雷等。與杰夫·昆斯再次“相遇”,則是2024年度李真獲得美國“以色列博物館之友”雕塑藝術杰出成就獎之際,后者也獲得過該獎項。
李真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亞洲雕塑家,他在致辭中說道:“千年的傳統必然年輕化,這也是時代存在的意義?!边@是客觀自然在他思維中的映射,也是他一直追逐的藝術的真理,更是他創造力的來源。
渾圓的體態既是嬰兒的襁褓,又是智者的冥想;墨色的蒼穹既是黑夜的深邃,又是黎明的破曉。這種視覺上的矛盾感,正是“大氣圓融、似重又輕”的辯證詮釋:銅的物理質量的沉重,與氣的精神能量的輕盈,激發出超越生命的能量。虛與實,輕與重,加上充滿戲劇性的失衡比例,流露著藝術家性情中的亦莊亦諧。
“造化之不生不滅:千歲與草民”
弗萊伊美術館,美國西雅圖,2012
2008年,已經獲得巨大影響力的李真開始了新的冒險。讓人驚奇的“不生不滅”系列初看特別不像李真,他回到了對材料本體語言的討論,讓做雕塑骨架用的木頭成為主要媒材。這批作品于2012年在美國西雅圖弗萊伊美術館展出,“造化之不生不滅:千歲與草民”是他在美國的首個美術館個展。
8米高的木頭搭建的人物、與人等大的骷髏骨架、人物內部制造出煙氣彌漫、處于混沌狀態有如荒漠的展廳……與以往作品形成巨大反差的“不生不滅”系列,在李真克服結構難度中又一次完成。
“‘世’一場自愿非自愿的游浮“
臺北當代藝術館,中國臺北,2017
從“不生不滅”到2010年開始的“凡夫”系列,若前者是集體,那么后者就是個體,包含了人類的劣根性以及諸多不完美。二者都是材料與精神的研究,采用雕塑中最原始的材料——木頭和黏土,去除華麗的技術,保留材料不平整甚至破裂的肌理,還原雕塑最本真的內在。
除了打破材料的邊界,這兩個系列中的孩童變“瘦”了,從原有的神性中愈發體現人性的特質。這是李真的創作從神圣性走向人性的關鍵轉折,也打開了藝術家創作中的“心眼”?!啊髿馍裼沃F相篇’就來自‘凡夫’,當時已經被既有雕塑困住,有了這次釋放才有了之后的創作?!崩钫鎸Α端囆g栗子》說。
李真《蝴蝶王國》 1999
藝術家就是在不斷創作、反思、從感知再創作的過程中前進??此朴行┨貏e的兩個系列,其實早已“潛伏”在李真最初的作品中。
1999年首個個展中的重要作品《蝴蝶王國》,造型由“大黑天”圖像而來,藝術家將其手持的法器改為嬉笑、怒罵、祝福等手勢,眼睛微閉且體態豐腴,當手臂張開之時仿若蝴蝶張開翅膀。這件早期作品不僅是最初對材料肌理的探索,造型上也暗含了從造神到造人的意圖。
李真《諸趣之一》 2012
2017年臺北當代藝術館個展“世”中,玻璃展柜展出2012年創作的“凡夫”系列作品《諸趣》,作品中的人物站立、游戲、發呆……不符合正常身材比例的造型,其中充滿矛盾和詼諧。大小不一、10厘米至20厘米的尺寸,對于平常動輒兩三米高的雕塑來說,只能算怡情之作,卻可管中窺豹一見藝術家洞察人性的精準,以及藝術轉化的智慧。
“青煙——李真新作展”
亞洲藝術中心,中國北京,2019
“未來花園——當代公共藝術展”
廣東美術館白鵝潭館區 ,中國廣州,2024
每一次釋放都是一次體悟,2011年開始的“青煙”系列更是從材料與精神的研究,進入到材料與表現的研究。脫離具象的限制,作品形態開始變得寫意,重要的不是內容,而是將原先充盈在雕塑內部的氣,脫離形的限制,自由在空間游走。
李真《故事生煙》
銅雕 27.5x42x81cm 2021
此前的變化交融在“現相篇”中。《故事生煙》中的孩童口中吐出一團銀色的青煙,青煙上面站著一個小小的獸人。孩童溫潤順滑的質感,與獸人縱橫交錯的肌理形成對照,進而構建出兩個時間和空間維度,也預示著現實與虛擬世界的不同。有趣的是,孩童置于身后的雙手中,金色的像幽靈般的可愛面孔立于掌中。
無論是孩童、獸人還是金色的面孔,都像是李真的分身,代表著不同時期、不同思考中的他。在這場藝術的冒險中的成果,最終一一用作品留下印記。
李真的孩童到底是誰?
雕塑是個繁復且不能出錯的工作,需要嚴謹的工作流程,在尚未動工時,李真已經通過手稿完成了60%至70%的工作,這些手稿此次也在北京展出。有趣的是,他從未用這些理性去分析藝術,而是保持對非理性的、玄妙事物的好奇心,用感知做藝術。
真正的大師并非來自課本,而是藝術家的個體體驗,以及對人性的理解。在這一點上,李真可謂是天生的藝術家。
李真在工作室創作“凡夫”系列作品
少年時期喜歡坐在圍墻上看人群,眼前形形色色的姿態、衣服,他很好奇每個人的職業和身份,甚至會在腦子里補充很多畫面。成為藝術家后,這樣的好奇心和同理心成為李真特有的感知力量。有時他會略顯神秘地說他會猜心,其實這就是洞察人性的天賦。
這樣的天賦加上冒險精神,便有了源源不斷的創造。在家里點油燈時一瞬間的頓悟,有了“天燧”系列;一瓣櫻花掉落在鼻尖,有了《煙花》;好奇“我們有可能是一個橡皮人,我的身體是有彈性的,不信你試試看?”,有了《橡皮人》……來自日常的點滴匯聚成李真龐大的創造譜系,若想厘清其中的創作根源,就要回到最初的“空靈之美”系列。
李真《煙花》 2013
李真《橡皮人》 2012
1992年以“空靈之美”系列中的水月觀音成名,保留傳統藝術的面貌,去掉繁復的裝飾,更加凸顯神性的光輝。李真將這一階段稱為“初期的贊嘆”。從這一階段作品中,不難發現作為有創造力的藝術家,他已經在用自己的方法在現代藝術中試水。
“水月、水月,既有水也有月?!崩钫嬉蕴摽栈车姆绞阶層^音懸坐于滿月中,將彩帶作為支撐托起肉身,呈現虛靜空明的空靈之美。不丟棄傳統的內核,又對傳統大刀闊斧地創造,李真創作方法的源頭漸漸顯現。
20世紀90年代后期,有人給出天文數字,要大量采購這一系列作品。那個數字即便放在當下也依然誘人,成為金錢的奴隸還是創作的主人是一次抉擇。一個星期后,他做了影響一生,以及整個藝術史的決定——不想變成匠人,要變成大師。
李真《水月觀音》 1992
“古往今來——李真個展”
震旦博物館,中國上海,2018
“空靈之美”系列為后來的創作建立了“數據庫”。這一時期李真接觸了很多佛教典籍,開了“心眼”。隨著認知框架、感官通感、材料語言等被激活,道家的思想自然而然地涌了進來,對人與自然、材料與表達、精神與情感的矛盾和困惑突然有了答案。在造型上不斷簡化,以及欲望不斷去除后,他找到了神圣性和人性的臨界點。
早在1999年首個個展中,李真便已經擺脫了傳統藝術的造型束縛,沒有了衣紋形制和頭飾體系,卻并未脫離傳統的語義。究其原因,既與“空靈之美”系列巨大的影響力有關,雕塑中經常使用的物象也牽引觀者入境。
在“現相篇”中,依然可以看到蓮花、須彌山、金剛座等借用的語義符號和器物,作品名字中也不乏明確的指向。由此可以跳回到創作根源的問題,藝術家不能脫離個體感知和經驗而存在,何況李真所接觸到的“數據庫”還是深厚且悠遠的東方精神。
李真《童子與不息》 2012
縱然在讀書時便已接觸西方現代藝術,但他總覺得中間有種說不清楚的隔閡。即便之后走遍西方美術館看到原作,依然無法串聯起本心與創作的關聯。
李真曾經感嘆,希臘的雕塑表現天使時,要加上一對很大的翅膀,但中國人只要一條彩帶就能到處飛翔。中國有自己的文化根氣,不能簡單遵循西方美術史脈絡,藝術家必然要回歸自身文化中的新東方精神,并讓傳統產生新的活力、情感、能量。
李真創造的孩童就是承載一切的容器。這一造型有據可考的最初來源,出現在“凡夫”系列的手稿中。手稿指向了1990年李真創作的非常西方化的雕塑《神氣》,作品真實刻畫了兒子童年行走的瞬間。
中國藝術中不乏對童子的刻畫,以豐腴為美,多呈“滿月臉”,四肢短粗。童子既出現在傳統藝術系統之內,也存在文人書房與民間市井。李真用帶有記憶溫度和東方精神的赤子,承載了生命中所有矛盾、感動和玩味。
李真在一篇詩詞中闡釋了創作的初心,其中,童心、好玩、快樂這三個詞讓人印象深刻。孩童這個天真無邪的形象,既可以盛放藝術家的童心、好奇心,也可以盛放世間萬象,更可以是藝術家自身的映射。雕塑中充滿生命的哲思,幽默且隱喻的批判、戲謔的場景,與生活中的他頗為相似。
李真《金身》
銅雕 26.5x22.5x79.5cm 2021
李真經常在雕塑中藏很多“彩蛋”,作品的閱讀性及耐人尋味是一件快樂的事,這一刻仿佛回到了那個坐在圍墻上的少年。此次展出的《金身》底下隱藏了一個骷髏,他說那就是自己:“我60幾歲了,很多東西慢慢放下,童心還是很寶貴的存在。不急,慢慢來?!?/p>
文字|顧博
圖片|亞洲藝術中心、李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