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姥姥帶板兒第一次去榮國府時,有個細節可能很多人沒太在意,王熙鳳問周瑞家的,劉姥姥吃了早飯沒有,劉姥姥趕忙回答,一大早就往城里趕,哪有吃飯的工夫啊。
于是,很快鳳姐傳了一桌飯菜,讓劉姥姥和板兒先吃飯,吃完飯之后才拉著板兒過來,舔舌咂嘴的道謝。
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類似的場景,去親朋好友家串門,如果正趕上飯點,主人一般都會問,吃飯了沒有?一起吃個飯吧?這時候,不管我們有沒有吃,一般都會客套一下說,吃過了!你們吃吧!
除非主人極力邀請,而你確實又沒吃飯,且你們關系也很好,你可能最終會恭敬不如從命地坐下來在主人家吃飯。關系生疏一點,你都不好意思的。
這是最基本的社交禮儀,總不能像個實誠人一樣,人家剛做好,問你吃沒,你直接來一句,我沒吃呢。這顯然有點失禮,尤其是到不熟悉的親戚家做客。但王熙鳳問劉姥姥時,她就這么回答的。
劉姥姥也是世路上經見過的,人家只是隨口問一句,她為什么不客套一句說“吃過了來的”,卻偏偏說“一大早就往這趕,那里有工夫吃飯”這樣顯然有些不大合適的話來?
這并不是劉姥姥不懂事,之前我們也說過,劉姥姥來賈府是為什么?就是因為一家子連吃的都沒了,生存都成問題了,所以才舍著老臉來賈府打秋風。
對劉姥姥來說,冬天的一大早就餓著肚子進城,走了很久的路,本來天也冷,估計祖孫倆早就餓的前胸貼后背了,而且能不能打到秋風還是未知數,既然如此,自然是先填飽肚子要緊啊。
所以,對于窮的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劉姥姥一家來說,沒有什么比填飽肚子更重要的事了。如果有,那也要等我填飽肚子再說,如果再假惺惺地客氣的話,那可就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
而且對劉姥姥來說,即便她能忍饑挨餓,她怎么忍心讓外孫板兒餓肚子呢?就在吃飯之前,王熙鳳讓人給板兒抓果子吃,板兒早就狼吞虎咽地只顧著吃果子而完全忘了姥姥交代他的話了。
大人什么都可以承受,但板兒只是個五六歲的孩子,一大早就被姥姥拽起來拖進城,冒著嚴寒餓著肚子,有機會飽餐一頓的時候,他自然不會虧待自己的肚子。
到了劉姥姥二進賈府的時候,曹公再次寫到了劉姥姥祖孫吃飯的細節,“劉姥姥原不曾吃過這些東西,且都作的小巧,不顯盤堆的;他和板兒每樣吃了些,就去了半盤子。”
祖孫倆隨便每樣吃了些,這些果子就去了半盤子,這說明什么?說明祖孫倆沒見過沒吃過這么好吃的東西,說明鄉下人胃口好,見了好吃的,忍不住就多吃了幾口。
后面又特意寫到了板兒,“那板兒因頑了半日佛手,此刻又兩手抓著些面果子吃”。想象一下,一個孩子,剛吃過飯沒一會兒, 又兩手抓著果子吃起來。
我們這里說孩子貪吃,常用到一個字“貧”,這個字非常形象,既能表達人因對某類食物的貪嘴,所以不停地吃的行為,又在字面意思上表達了之所以如此,還是因為貧窮的問題。
一個孩子為什么逮到一樣東西,會不停地吃,甚至大口大口地吞咽?就一個原因,他沒吃過!他怕以后再也吃不到,所以有機會吃的時候,他要不停地吃。
也因此,在劉姥姥家去的時候,賈府給她準備了不少果子點心,可能也是覺得他們鄉下人沒吃過,尤其板兒小孩子喜歡吃,那就多帶點回去。
說到板兒,就不能不說巧姐了,劉姥姥二進賈府時,曹公一面寫板兒這個農村孩子狼吞虎咽地貪吃,一面又寫了巧姐的病。
巧姐得了什么病呢?原文沒說,但常到賈府為主子們看病的王太醫,在給賈母看完病后,順便看了巧姐,他是這么說的:只是要清清凈凈的餓兩頓就好了。不必吃煎藥,我送丸藥來,臨睡時用姜湯研開,吃下去就是了。
這個就很有意思啊,正經的藥都不用吃,只要好好的餓兩頓就好了,這是啥病啊?說白了,就是富貴病啊,因為平時山珍海味吃的多了,人參燕窩補得過了,身體自然也是吃不消的,所以需要餓餓肚子或者換換腸胃。
這一點,曹公在后文也再次點明:這賈宅中的風俗秘法:無論上下,只一略有些傷風咳嗽,總以凈餓為主,次則服藥調養。你看看,不只是主子,奴才們也是,可見賈府的伙食有多好了。
這一點,還有兩處可以佐證,一處就是劉姥姥要回家時,平兒的一番話:到年下,你只把你們曬的那灰條菜根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胡蘆條兒,各樣干菜帶些來,我們這里上上下下都愛吃。這個就算了,別的一概不要,別枉費了心。
賈府多的自然是大魚大肉,珍饈美味,根本吃不完,賈母甚至弄了個水牌,把天底下的美食都寫上去,每天轉著吃,這簡直就是皇帝般的享受,可賈府之人早都吃膩了,賈母嫌膩,就連芳官這樣的底層戲子都覺得膩。
還有一處是大觀園設立了小廚房之后,有一次探春和寶釵要吃油鹽炒枸杞芽,給了廚房的柳嫂子五百錢讓她做。這道菜其實就是民間再常見不過的一道時令小菜,人人吃得起,可對賈府的小姐來說,她們想吃的話,得專門點名安排才行,因為平時根本沒這么素的菜。
到這里,賈府的那個凈餓的風俗就好理解了,這里的人,上上下下,每天的油水太大了,而且都是山珍海味,正常人的腸胃哪消化得了啊,更不要說巧姐這樣的小孩子了。所以,那王太醫一邊讓凈餓,一邊開了丸藥,而不是煎藥,顯然是一些有助于消化的丸藥。
寫到這,不由得想到了兩句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賈府有吃不完的雞鴨魚肉,人人早已吃膩了,都想著吃點野味和新鮮玩意兒,而對劉姥姥和板兒這對來自鄉野有時候連肚子都填不飽的窮人來說,自然是想都不敢想的。
所以,不管是第幾次來,我們都能看到曹公對于劉姥姥吃飯這件事的描寫,第一次吃完飯是“舔舌咂嘴”,顯然是意猶未盡之意。第二次是“吃了許多油膩飲食”,被黛玉形容為“母蝗蟲”,顯然是形容劉姥姥面對一桌子山珍海味時風卷殘云大塊朵頤的吃相。
劉姥姥和板兒是“窮病”,所以活不下去時,要去賈府打秋風,看到了賈府的美食,會狼吞虎咽,胡吃海塞,因為如果不是進了賈府,他們可能這輩子都吃不到那么多山珍海味,永遠吃不到,也買不起。
而巧姐的病則是“富貴病”,是賈府所有人都會犯的病,面對每天吃不完的美食,在他們眼里早已成了難以下咽的東西,久而久之,他們的腸胃被吃壞了,肚子里全是油,不生病才怪。
賈府這些得了富貴病的人,需要通過凈餓的方式排空一下身體,也緩解一些早已超負荷的腸胃,需要通過劉姥姥帶來的野味和干菜刮刮油,需要吃油鹽炒枸杞芽這些小菜來換換胃口。
而劉姥姥這些得了窮病的人,由于常年吃不上多少葷腥,腸子早就生銹了,看到了滿桌的大魚大肉,也早已胃口大開,恨不得拔掉頭直接把那世上的美味直接倒進肚子里,常年吃糠咽菜的他們,腸胃太需要這些魚肉來好好潤滑一下了。
還記得劉姥姥二進賈府時鴛鴦給平兒送菜的一個細節嗎?賈母等人吃完后,鴛鴦讓挑些才給平兒送去,鳳姐說她早吃過了,鴛鴦就說“他不吃了,喂你們的貓。”
劉姥姥如果不是因為投了賈母的緣進了大觀園,吃了美食看了美景長了見識,她怎么都不會想到,富人家喂阿貓阿狗吃的東西,可能比他們窮人家最好的一頓飯還要奢侈。
這雖然是紅樓夢里的故事,是幾百年前的小說里的情節,但現在讀起來,反映的又何嘗不是我們今天的現實呢?
作者:夕四少,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