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郭沫若在北京去世時,《人民日報》在1978年6月15日的訃告中稱他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不過后來鄧小平親自主持郭沫若的追悼會,卻用“卓越”一詞替代了“偉大”。
那么,鄧小平為什么要作出這樣的修正呢?原來,我黨在悼念國家領導人與社會名流的時候,官方用詞一向十分嚴謹。
曾有細心的朋友,在研究當年我黨官方給“魯郭巴茅曹”的悼詞時發現,除了魯迅先生,包括郭沫若在內的四位文化名人的悼詞里面,都沒有出現“偉大”二字。
事實上,同樣作為當時中國最頂尖的文化名流,茅盾在悼詞中得到的頭銜,僅僅是“最早的黨員之一”;巴金得到的頭銜則是“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曹禺更只是一位“優秀黨員”。
郭沫若在悼詞里得到的定性,雖然遠不如魯迅“文壇上最偉大的巨星”來得響亮,但是也被鄧小平親自定性為——“堅貞不渝的革命家和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這篇悼詞,由鄧小平親自在追悼會上全文誦讀。那么郭沫若生平到底干了些什么,為什么會得到如此肯定呢?鄧小平在悼詞中講得很明白,這是因為郭沫若事實上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共產黨員。
1926年,從日本留學歸來的郭沫若和一批進步青年在上海辦起了“創造社”,并在這個過程中結識了我黨的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經后者的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不過當時正好趕上國共第一次合作,組織上就安排郭沫若以個人的身份“參加了國民黨”。沒想到一年后,郭沫若就鬧出了一件大事,直接被國民黨“開除黨籍”。
原來,就在郭沫若加入國民黨的第二年,蔣介石突然背叛了革命,要驅逐共產黨人。于是郭沫若在1928年3月底寫了一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在報紙上大罵蔣介石。
在那之前,蔣介石方面因為想撇開武漢國民政府“另立中央”,所以還寫信拉攏過郭沫若,并允諾他高官厚祿。沒想到郭沫若非但不買賬,反而公開反對蔣介石。
于是蔣介石方面就出了一份文告,直接以“趨附共產黨”的名義把郭沫若開除黨籍。當時蔣介石為了奪權動不動就在國民黨內部搞暗殺活動,郭沫若敢于公開與之叫板,可見其膽氣超群。
這件事情之后,郭沫若逃到日本。因為日本當局當時也在抓共產黨,所以他只有隱瞞自己共產黨人的身份居住下來。
十年之后,全面抗戰爆發。郭沫若毅然放棄了在日本充當學者的舒適生活,回國找到周總理,并從此成為一個“地下黨員”。
如今一提起郭沫若,很多人都會誤以為他從二十年代起就是我黨的一張“明牌”。但是事實上他的黨員身份,直到1949年第一屆政協會議召開時都是鮮為人知的。
原來自從1928年郭沫若接受組織安排第二次東渡日本以后,知道他共產黨員身份的人大概就只幾個人而已。1935年瞿秋白被捕就義后,就只有周總理、鄧穎超知道郭沫若是共產黨員了。
于是,郭沫若一直對外聲稱是“無黨派人士”。沒有黨派,所以他在報刊上發表意見會顯得更加“中立”,更加有說服力,他也因此為我黨團結、爭取到了很多愛國的進步力量。
由于郭沫若在文壇上的巨大的影響力,曾經含怒“開除”他黨籍的國民黨后來又把他請回去當了“軍委會政治部三廳廳長”,同時又讓他負責文化工作的管理。
郭沫若在抗戰時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貢獻,就是當時他在國內搞話劇,改編了很多歷史故事,比如“棠棣之花”這種歌頌手足情的故事,激發起了民眾抗日愛國的熱情。
郭沫若后來一直頂著“無黨派人士”頭銜,充當民國文壇領袖和社會活動家。直到1949年,當他參加第一屆政協會議時,相關證件上寫的還是“無黨派人士”。新中國成立后,他的貢獻就更多了。
郭沫若又當中科院院長,又當全國文聯主席,還連任過好幾屆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科教文化政治一把抓。并且他在這些工作中,都干得相當不錯,所以大家都稱贊他是一個“通才”、“全才”。
事實上,郭沫若做的工作,以及他對國家建設的實際貢獻,看上去比魯迅先生還要大,但是為什么官方沒有像定性魯迅先生一樣,把他定性為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呢?
這里就要說到官方用詞上的嚴謹性上了,偉大這個詞的意思,在現代漢語里面形容人的時候,是指一個“品格崇高”,才識卓越的人。
偉大事實上包含了卓越的意思,它通常是用來形容領袖人物,既包括政治領袖,又包括文壇、科學界的領袖。
三十年代,魯迅先生去世時,官方已經給他定性為文壇領袖,郭沫若在當代文壇上的影響力和領袖力還是要略次于魯迅的。
另外,前面提到了“偉大”的含義中涉及個人“品格崇高”。其實在民間,老百姓一般認可魯迅先生是一個品格崇高的人。
但是對于郭沫若,大家則更加看重他的才華,以及他在中國的歷史、文學、政治等各方面的具體貢獻。
那么,為什么人們不那么看重郭沫若的品格呢?其實這是因為郭沫若在民間的形象一直表現得有一點“不羈”。
郭沫若出生在一個比較富有的家庭,因為從小熟讀詩書,他信了“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說法,沒想到最后娶到了一個“丑”媳,于是他一氣之下就離家“逃”到了日本。
可是沒想到,郭沫若這一逃,就用“五日婚姻換來了一世罵名。”這話是從何說起呢?原來啊,他逃到日本后,馬上就娶了一個日本老婆。
還在報上寫了一篇叫《黑貓》的文章,罵原配,說娶她就是一場恥辱,好比是“隔著口袋買貓”,你不打開都不知道是黑貓還是白貓。
結果這個被郭沫若罵成“黑貓”的“丑”媳婦,為了他獨守空閨近70年,日本妻子也為他生下四子一女,婚后十年,仍然逃不脫被他拋棄的命運。
1937年,郭沫若為了回國救亡,直接撇下日本妻子和五個孩子回到中國?;貒诙辏秩⒘说谌纹拮?。當時她的日本妻子因他共產黨身份暴露,被軍警抓進大牢里,受盡了折磨才放出來。
所以民間對郭沫若一直是有些看法的,直到如今,我們還會時不時在網上看到一種說法,就是說當年他所在的創造社與魯迅打筆仗時,他罵魯迅是“衣冠禽獸”,而魯迅則回罵他“流氓才子”。
事實上,要論耍“流氓”,魯迅比起他還是要自嘆不如的。畢竟魯迅只是接受了一場“包辦婚姻”,讓朱安守了一輩子的寡,但是他生前還一直養著朱安。
而郭沫若則是直接拋家奔事業去了,讓原配張瓊華替他奉養他的親生父母二十多年。至于他的第二任妻子,那個可憐的日本女子,他后來寫信聯系不上就不找了。
事后,郭沫若的日本妻子在新中國成立后萬里迢迢來到中國,結果發現他早已經再娶,還好組織上把她安頓了下來,甚至還替她找到了工作。
郭沫若人品方面的爭議,除了由個人婚姻引發的部分,還有一些也許是來源于誤會。比如他曾在擔任北伐軍總政治部上海分部主任的問題,有人覺得他沒擔任過,大約是說謊了。
除了這個問題,郭沫若在三廳工作時也有一些小問題。比如他當時的機要秘書孫陵就寫回憶錄說他曾經貪污公款,孫陵說:
三四年春天,他去蘇聯游歷一次,中央發給了他三千美元旅費,這一筆錢勝利后他在上海XX路訂了一幢花園洋房。后來他又把房子賣掉,去了香港,竟充叛變資本。
孫陵說的是民國三十四年,即1945年。當時郭沫若要去蘇聯,于是向國民黨的中央銀行申請了差旅費三千美元。
但是據郭沫若當時在三廳的另一個秘書翁植耘的說法,他在國外一分沒花,回來就全部還給中央銀行了。翁植耘又說:如果不是這樣,1949年他們全家到上海時就不用一直租別人的房子住了。
所以說,要講郭沫若的“人品崇高”,的確會小有爭議,但是講他革命信仰堅定,是一位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就完全沒有問題了。
其實除了這些問題,還有一些小事情讓郭沫若為人詬病。比如新中國成立以后,郭沫若一直身居高位。由于他書法很好,很多人都去找他題字。大家都來找他寫,他就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了。
于是為了避免麻煩,郭沫若給自己搞了一個“潤筆費價目表”,叫做“郭沫若鬻字例”。把寫一個扇面要多少錢,寫一副對聯要多少錢,統統開列出來,讓一些出不起錢的人知難而退。
總的來說,才子就是多怪癖,也多風流。不過除此以外,郭沫若的才華以及他對新中國的貢獻那也是實打實的。
郭沫若對革命的忠誠與付出,依舊是永遠值得后人紀念與稱道。所以鄧小平在給他的悼詞中將“偉大”改為“卓越”,完全妥帖且符合事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