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古稱龍門,屬河東郡絳州,唐代著名軍事將領薛仁貴(614年-683年),名禮,字仁貴,就是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他出身寒門,早年以勇武聞名,后因戰功卓著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重要人物。也許是這個原因,民間文學家在明清時期的文學作品《薛仁貴征東》《說唐后傳》等小說中被塑造為“平遼王”,這些小說突出其征討高句麗的功績。這一稱號并非正史所載,屬藝術加工。而薛仁貴最高爵位為“平陽郡公”,死后追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河津人從古至今崇文尚武歷史悠久,延續千年生生不息。洪洞通背拳傳人、二十一世紀中國傳統武術名師、河津武術第一人薛盛才就其中之一。
早在解放前,隰縣通背拳傳人王森就在河津設場教拳,歷史文獻沒有記載,在當地的拳友代代相傳。據考證,洪洞通背拳傳人、絳州孫蘭亭也曾在河津傳拳授藝,也僅是在洪洞通背拳著名大師郭清秀的徒子徒孫們中間有說法。用現代的AI搜尋:關于洪洞通背拳在河津(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市)的傳承歷史,目前公開的文獻記載相對有限。洪洞通背拳是中國傳統武術中的一種重要拳種,一代大師樊一魁說“斯拳乃通背,實為拳藝總出發源”。河津人對此拳情有獨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著名的洪洞通背拳傳人程永泉大師受聘三到河津傳授技藝,是拳友們記憶猶新的“美味佳肴”,說起來津津有味。薛盛才在其編著《武術名家》一書就有他與程永泉和洪洞通背拳的結緣經歷。
結識程永泉拜師焦登榜
1958年9月,薛盛才參加了在臨汾舉行的晉南專署(轄29縣)全民體育運動大會閉幕之后,晉南專署體委選拔一批運動員進行集中訓練,備戰即將召開的山西省首屆全民體育運動會。薛盛才擔任武術集訓隊教練員兼隊長,專署領導向他說,據了解,洪洞縣有個小青年程涌泉練的不錯,卻沒有參加這次專署武術比賽和選拔,是否去看看。薛盛才當即表示同意。
專署領導電話通知了洪洞縣相關領導,讓程涌泉到洪洞縣城接受檢驗。專署領導把薛盛才當做內行,責成他和體委王宏智前去進行這項工作。他們到達洪洞縣時,當地體委主任李德才和程永泉、田源及其師傅焦登榜均奉命以待。程涌泉按照薛盛才提出的內容和要求,表演了三個套路及部分基本功法,內容全屬于通背拳類。之后,王宏智征求薛盛才的意見,要讓他當機立斷,決定取舍。
此時薛盛才思想壓力很大。受領導的重托,不可辜負期望。也是關系到赴省參賽隊的質量問題,必須謹慎。如若加一個程永泉,就得從現有代表隊中去掉一個人。經過深思熟慮、權衡利弊之后,決定選取程永泉,他便向王宏智同志講出了自己的看法:程永泉表演的內容屬于稀有拳種——洪洞通背拳,雖在拳法、步法上不如其他拳種規范,又缺少躥蹦跳躍和跌仆翻滾,但在風格特點上有所特殊。這一拳種既有武術共性的特點,又有突出的個性特色,尤以技擊和技法的內涵見長。到省運會比賽此拳,大會的裁判員和工作人員定會有識此拳的“伯樂”,他決定選取。王宏智采納了薛盛才的意見,代表晉南專區體委當場宣布這一決定之后,洪洞縣領導、焦登榜、程永泉、田源等立即熱烈鼓掌,程永泉頻頻鞠躬敬禮,激動之情,難以言表。
10月份,晉南專署400余名運動員在專員李輝的的帶領下,參加了山西省首屆全民體育運動會,取得了優秀的成績。賽后,省體委選拔了各項目成績優秀的運動員,組成優秀運動員集訓隊,集中在山西省體育學院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訓練。薛盛才所在的射箭隊和武術隊編為一個連隊,薛盛才擔任射箭隊隊長,并兼任全連隊通訊員,進行通訊報道工作。程永泉在武術隊,他們經常在一起切磋武術,對通背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于是,薛盛才萌生了拜程永泉為師,系統學習洪洞通背拳的念頭。當他向程涌泉提出這個愿望時,不料想卻被拒絕。程永泉道出了心中的苦衷:一是年齡上的差距,他比薛盛才小六歲,總覺得有些不合適。二是難違師命。那個時代,武術界對于傳授武術、接收徒弟是十分保守并嚴格要求的。沒有他師傅焦登榜的同意,他是不敢貿然收徒弟的,拜師之事就這樣陷入了僵局。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二人交往越多,互相之間更加了解彼此,為了了卻薛盛才學習洪洞通背拳的愿望,他們商量出了一個辦法——拜焦登榜為師。
12月24日,薛盛才和程永泉返回洪洞縣,下榻至槐蔭旅社,約上焦登榜的徒弟、洪洞通背拳傳人田源,三人攜帶見師禮,登門拜訪焦登榜。在程永泉、田源的撮合、說服下,焦登榜終于答應收薛盛才為徒弟。拜師儀式由田源主持,地點選擇在具有歷史意義的洪洞大槐樹下,程永泉、田源作為介紹人,薛盛才向焦登榜行磕頭禮。焦登榜一再向程永泉交代,他們在省集訓期間,可由他代師傳藝,要傾囊相授,回來后還要檢驗所學內容。薛盛才正式成為焦登榜的弟子。 薛盛才的拜師,在當時那個年代,也是冒著很大的風險,對于磕頭拜師是嚴厲批判的,何況薛盛才是在集訓期間舉行的拜師。因此,他們幾個人約定,對于這次拜師嚴守秘密,不許外傳。直到七十年代,才逐步為外界所知。
全省交流會演示《劉全進瓜》
劉全進瓜是洪洞通背拳散打套路中的一個子拳套路。
為了挖掘傳統武術精華,促進山西省武術運動蓬勃發展,2001年10月29日至30日,由省體育局、體育總會牽頭,武術院、武術協會、老年體協等聯合舉辦的“山西省部分名老拳師座談交流會”在太原舉行。薛盛才、薛印全父子應邀出席。
本次研討會上高手云集,有太極、形意、洪洞通背等14個拳種23名老拳師參加研討,他們各自展示了本門派的功夫魅力。此時的薛盛才雖已77歲高齡,依然神采奕奕、精神矍鑠,他與參會者探討交流了洪洞通背拳的拳種起源以及通背拳的拳理、拳法和本流派特色,深受各位內行好評。隨后他的兒子薛印全表演了通背子拳套路——《劉全進瓜》。
《劉全進瓜》本是洪洞通背拳中的一個普通套路,以“扳、摟、扶、挒”等手法為主,輔以肘法、腿法,沒有高難度動作,沒有躥蹦跳躍等騰空動作,從表演的角度來看,并沒有精彩出奇之處。就是這么一個普通通背套路,薛印全在表演中,步法穩健,手法靈活,一招一式皆含攻防之意,一扳一摟皆顯其底功深厚。參加研討會的徐鳳山、樊漢武兩位洪洞通背拳名家,也是贊賞有加。在閉幕式上,省武協主席龐林太特別對薛盛才提出表揚:“作為洪洞通背拳傳人,一定要把洪洞通背拳發揚光大。并肯定洪洞通背拳是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優秀拳種”。
2002年6月22日至26日,“全國傳統武術名家功夫研討演示會”在鄭州舉行,作為洪洞通背拳的代表傳人,薛盛才、薛印全父子二人應邀出席。薛盛才作為參會者中間年齡最長者,受到了大會的禮遇與尊敬。他向參會者系統闡述了洪洞通背拳源流、特點及拳理拳法。為了向參會者展示通背拳的實戰技擊功能,他們父子演示了通背拳的實用招法,讓參會者,對通背拳有了全新的認識。薛盛才在晚年,多次帶領薛印全參加各種武術交流活動,收獲頗多。拳諺云,“通背的手,八卦的走”,通背拳實戰技擊向來以手法取勝,素有“通背24手”之稱,意即通背拳有24種手法互相配合運用,以達到制服對手之目的。在和其他拳種交流切磋的過程中,薛印全意識到,其他傳統拳種在實戰技擊中。有的擅長腿法,有的擅長擒拿。要想讓通背拳充分發揮實戰技擊作用,要想讓通背拳在散打搏擊方面勝出一籌,必須適當借鑒其他拳種的長處,以達到提高武術實戰技擊性之目的。
在參加各種武術研討交流過程中,薛盛才、薛印全父子不遺余力地向外界介紹推廣通背拳,宣傳河津武術開展情況。薛盛才在解放前就投身武術界,50年代拜焦登榜為師,對通背拳傳承完整,理解透徹,在實際運用中,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向外界介紹通背拳時,薛盛才爛熟于胸,能夠準確地向外界介紹通背拳的特點,讓這一古老的拳種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傳播。薛盛才從50年代擔任河津縣專職武術教練開始,對河津武術在每一個發展階段的開展情況都能夠了然于胸,在向外界宣傳河津武術運動開展情況時得心應手。每參加次武術交流,對于他們父子二人來說,都是一次提高,都是一次對外宣傳河津武術的機會。雖至暮年,薛盛才仍然和以往一樣,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充沛旺盛的精力默默地為他所摯愛的武術事業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洪洞通背拳四大名手、36跌法諳熟于心
薛盛才編著《武術名家》一書分洪洞通背拳四大名手實用方法、洪洞通背拳36跌摔技法在套路集錦分兩個節介紹套路的技擊要點和自己的見解創新。
(1、四大名手剖析) 他認為,四大名手 “扳、摟、扶、列”只是洪洞通背拳中主要手法技擊術之一部分,個中手法如再延伸,還有含騰、拎、斬、推打劈壓、勾棚托拴等,這些均滲穿于實戰技擊之中。但應強調:藝在精而不在多。少者易用,多者難精,精在熟練,熟能生巧。其技術外形簡單,而內在深奧,習有成者,實戰中自可見式打式,逢招破招,隨心所欲,任意發揮。全身做到松而不懈,緊而不僵,沉肩墜肘,含胸拔背,伸縮交替,如履薄冰,既靈又沉實,意存丹田,虛心實腹,心意氣力合一,毫無阻滯。外形起落擰翻,內含升降開合,上下協調,周身一家。動作節節相催,由肩而肘而腕,由胯而膝而腳,處處貫通,招招圓活。勁路陰陽互濟,吞吐相兼。頭肩肘手胯膝足全身各處均可防守,都是打擊對方的武器。側進、旁行、起落進退、吞吐沉浮皆隨招而動,就勢而發。臨場用兵,不需要意識和思考的指導,形成自動化的本能反應。
洪洞通背拳在實戰技術的運用中,習練者要啟迪思想,提高心悟能力,在萬變不離其宗的拳理拳法指導下,提倡探索革新,去偽存真。否則,只能是依樣畫葫蘆,隨風而動,人云亦云,不求進步,糊涂到底,永遠停留在固定的模式中。這樣,如何能符合時代進步的節拍呢?就像當前一些人將法術、魔術及技法當成氣功混為一談。
實戰技擊中,切忌一味模仿任何固定不變的形式,反對模仿觀點。上述關于“扳、摟、扶、挒”的圖文實戰舉例,并非一種人人皆宜的模式,它是假設實戰中的招法變化,并非一種至善至美、威力無比的固定招式,不能機械的死搬硬用,如若這樣,將會剝奪你實戰之靈魂與真諦,只會遲鈍你的創造性,凍結你的自由感性,只是一無知性的照搬罷了。模仿程度有限,而創造力是無限的。任何技擊術,無論出自何門何派,并非一個有效的永恒招勢與絕對化的技理。當然,探索本門派的實戰技法,要符合取勝的邏輯和斗爭的科學,融會貫通,定會在實戰技法中發揮出無數技法,實施適合自己特點的最有效技法。 洪洞通背拳實戰技擊術舉例中,“扳”手部分還多例舉了些連擊變法,到后來的“摟手”、“扶手”、“挒手”部分,盡量從少從簡,唯恐使人墨守成法,束縛思想的發揮,將人引入死胡同中鉆不出來,不能自拔。否則,只為貪多求全,每種手法在實戰方面的假設技擊變化,將會數不勝數,但對讀者和學者的效應是適得其反的。
(2、36跌摔技法剖析)
洪洞通背拳36跌摔技法,是以洪洞通背拳為依托和薛盛才多年來接觸的名老拳師學習交流所得而創編的實戰技法。由于種種原因,至今并未公開亮相露面,所以鮮為人知,只有他珍藏并默習之。 三十六跌摔比較特殊,和其它拳術截然不同,單練時沒有完整套路,完全著重對抗性的短打,風格獨特,技擊性強,是一項具有實戰意義的拳種。每一招法獨立成章,單招單練。演練方法也與眾不同,要求操練者對每個跌摔技法單一習練,不論場地多大,一個技法動作一左一右地反復練習,十次、百次·..直練到場地盡頭為止,返回來再換另一個技法動作。每次訓練,能練多少算多少,每次訓練如果沒練完三十六種跌摔動作,下次訓練時接著進行,要求每日要將三十六跌摔全部練完,練習次數多多益善,待練至動作正確、用力準確、快速敏捷后,進一步要求兩人實戰練習,上手的進攻和下手的防守反擊互相輪換,如此練完三十六種跌摔技法運用后,再將跌摔技法穿插至踢打摔拿的混合散手對抗實戰中,隨意實施每種跌摔技法,達到萬無一失,百發百中,才算初功告成。
洪洞通背拳之三十六跌摔技法歷史悠久,經過多年的研習,薛盛才有獨到的見解。他在書中介紹:對所有的技法在習練和實戰中的共同要求是:速度是成功之母。兵貴神速,要動如脫兔,快如閃電,一觸即發,將對方挫敗于瞬間。如若遲疑,不僅利于對方防守解脫,并有反攻之機。力量為取勝之源。一力降十會,有力打無力,力大打力小,是各拳種在實戰中之共性所在。打擊須具穿透力,力圖透過對方皮肉傷及內臟,如“推心掌”、“推胸掌”等,大部分技法均要有彈抖力。彈力如彈簧,抖力似波浪。通過自身的上下、前后、左右的伸縮顫抖將力發出。發力時動于根節,發于中節,達于梢節,勢如洪水,力如山崩,無堅不摧,無攻不克。
在用力方向上,有時是直線進攻,但在跌摔技法中,更多的是利用對方旋轉的動作勁勢,沿其身體局部運動弧線的切線方向用力,才能輕而易舉地使對方跌摔受創。此勁力同于太極、八卦等,蘊藏著豐富的哲理,千變萬化的外形顯示即是哲理內涵的具體表現。每個技法的實施均要求快速、協調、連貫,達到簡捷、快速、一擊必殺的制敵效果。手眼身法步要密切配合,手不快則拳慢,步不快則拳亂。跌摔技法中全靠靈活的步法移動,尋找有利方向,抓住戰機,在最短的時間內造成對方重心移動,再運用自己的肩、肘、手、胯、膝、腳、頭的聯合作戰,控制對方的主要部位,進行推、拉、領、帶、靈活地運用腰、腿、胯、背和勾、絆、挑、壓、扭、捩、躲、閃等合力,把對方從不同的角度跌摔擲倒。
左右開弓,全面發展。在洪洞通背拳之三十六跌摔技法介紹中,對每一技法只是說明對方的左攻或右攻及我方防左或防右的一個側面,日常習練中必須延伸、涉及到另一方面,這如同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否則,猶如一條腿走路一樣,形成半邊不隨。左右開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按一般規律對方的攻擊多使用其較得力的上下右肢,但有時卻反其道而行之,特別是左撤子對手。在實戰中雙方都是不拘一格的,稍有悟性,根據介紹技法的文圖,可一反三的研習。鉆研的主要方法是:動作相同,唯左右方向相反,只有全面發展,才能左右逢源。提高認識,突出摔技。洪洞通背拳之三十六跌摔技法,是經過長期的實踐和千百次磨礪總結出的玄妙和精華,具有歷史的和現實的意義和價值。它的成功實施,能滅對方之威風,來個“下馬威”,會使對方威風掃地。歷史上,我國拳師戰勝了耀武揚威、前來挑戰的外國武士,有的將其打倒在地,有的被摔下擂臺,千古傳為美談。現行的散手擂臺賽或拳王爭霸賽中,規則的高分比例也向這方面傾斜。
在防身自衛中,如能將跌摔技法穿插于踢打、拿中者,猶如猛虎添翼。“武術加跤,越練越高”,實戰中實施跌摔,也要因勢而用,因機而變,視機而舉。要勤學苦練。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苦練出硬功,古代拳師擇徒而授,苦練是擇徒的條件之一。孫祿堂留給子弟們的絕招,只是一個字——練。習武之人要當刻苦習練的巨人,不當只會夸夸其談、高談闊論的矮子,更不當只會紙上談兵、徒有虛名的趙括。不下苦中苦,難為人上人,要知道功夫是任何一個高明的名師所不能代替的。沒有刻苦精神,必將一事無成。根據自身特點,練出自己的絕招。藝貴精而不在多,寧要少而精,不要多而濫。古代名將和武師,雖然都是博學多能之士,但都各有自己的“絕招”。張飛的三板斧、關公的托刀勢、郭云深拳師的半步崩拳以及解放初期摔跤運動員張茂青的抱腿、武術名家武耀文的鞭桿等,都是在全面掌握的基礎上突出重點的范例。洪洞通背拳之三十六跌摔技法,盡管技法不多,但如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和愛好,再從其中選擇三——五個技法,千錘百煉,這樣,在實戰應用中自然能得心應手,不加思索,本能地、下意識地發揮出驚人的威力。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
武諺云:“一膽、二力、三功夫”,“一打膽、二打眼、三打功夫、四打閃”。實戰中,膽要壯,眼要利,心要細,手要疾。平時訓練,必須培養機智、果斷、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實戰中要心毒、眼毒、手毒,首先給對方精神上造成威脅。兵法云:“凡伐國之道,攻心為上,務先服其心···”要毫不怯場,具有挫敗對方的信心,無堅不摧的氣勢,戰無不勝的決心。實戰中,當感到時機、角度、距離等方面適合進攻時,就要毫不猶豫,果斷攻擊,像山洪爆發,勇往直前。不能想打又怕自己挨打,不打又怕失去戰機,前怕狼,后怕虎。平時訓練,不能只重視技法而忽視心理素質的訓練和培養。最后還要說明的是:洪洞通背拳之三十六跌摔技法是從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精華,盡管在拳理拳法方面是原始的,但起碼能為今天的研討、發揮、補充起到借鑒作用,進一步升華提出新的課題,還有新的大塊文章要去做。諸如:每當對方跌摔倒地后,我方如何再進一步追擊,以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窮追猛打,將其制于死地而后已;再如,我方實施的每種跌摔技法,對方應如何破解;倒地后又如何運用“就地十八滾”等技法向我反擊。這些,我們都應設身處地有所對策,要從正反兩個方面進一步去完善。解決、深化、掌握。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薛盛才虛心地說道:自己水平有限,粗疏謬訛之處在所難免,望同仁指正。
此外,薛盛才在套路集錦中錄入了盛行于洪洞西門的子母鞭套路。詳細介紹了子母鞭的來源和鞭桿傳承經歷與應用。
子母鞭桿,多數人誤認為是洪洞通背拳的系列器械套路,還有的統稱為通背鞭桿。因近世紀以來,子母鞭桿的歷代傳人多是洪洞通背拳拳師,雖是其相傳,但不為其創編。名正言順的套路名稱應稱謂“子母鞭桿”。為了正本清源,應追溯到子母鞭桿的源流。
據考證,清嘉慶年間,子母鞭桿由山東德州鏢師雷振威(藝名鉆天鷂子——因其擅長輕功,故有此稱)保鏢至山西洪洞縣時,傳給洪洞西門勝興社武術館武師趙乾坤。后傳師洪勝(藝名鐵腿——因其擅長地蹚腿功,故有此稱),師洪勝傳焦登榜(藝名長臂猿猴——因其臂長,身法靈活多變,故有此稱),焦后傳程涌泉、田源二人。1958年~1959年間,焦登榜傳于薛盛才。
縱觀歷史,歷代拳師對子母鞭桿的傳人多系單傳。雖是源遠流長,但均細水長流,末成波濤洶瀾之勢。其主要原因是拳師們擇徒甚嚴,不肯輕意濫傳;另方面是其皆對該拳視為無上真諦,獨懷其技,各藏其秘,留作防身鎮門之寶。一般學子和慕名求教者,跨不上門檻,不得其門而入,只有捕風捉月,望洋興嘆而已。
子母鞭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小枝奇葩,有其極強的內涵和豐富的哲理。它閃耀著武林先賢的智慧,蘊藏著中華傳統技藝的博大精深。所謂博大精深者,只鞭桿項目而言,集畢生精力,也不能精通各門各派鞭桿之精華,達到出神入化之上乘境地。重要的是應專注于一,再靠自己刻苦研習和實踐。只有技巧和功夫同時俱進,才能從自然的本能走向必然的王國。不經過刻苦的技、戰術訓練,只不過是銀樣蠟槍頭,中看不中用;只是紙上談兵,根本難以穩操勝券,勿庸置疑,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意味著盲目無知。
河津與洪洞同屬晉南地區,兩地地理相鄰、文化相通,歷史上人口流動頻繁,這為武術的跨區域傳播提供了條件。洪洞通背拳傳入河津的具體時間尚無確切記載,但據地方武術界口傳,可能在清末至民國初期,隨著洪洞武術家的遷徙或授藝活動,通背拳逐漸傳入河津。晉南地區歷史上商貿發達,洪洞作為“大槐樹移民”的起點,與周邊地區的聯系密切,武術可能通過商旅、移民等途徑傳入河津。民國時期山西民間尚武之風盛行,河津本地武術家(如著名武術大師絳州孫蘭亭)可能赴洪洞學藝,在1960年代到1980年代,洪洞通背拳大師程永泉三到河津授徒,加上洪洞通背拳傳人薛盛才在當地的推廣,促成了該拳種的傳播。
洪洞通背拳在河津的傳承是晉南武術文化交融的縮影,其歷史雖缺乏詳細文獻記載,但通過民間口述和地方武術活動,仍可窺見這一拳種在河津的扎根與演變。未來需加強對其歷史脈絡的考證,并通過現代手段記錄技藝,以避免這一傳統武術瑰寶的流失。
薛盛才(1925——2021)洪洞通背拳傳人、入選“二十一世紀中國傳統武術名師”“二十一世紀中華武術十大壽星”等 詞典。河津武術第一人。終身從事武術事業,曾任山西省武術協會會員、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委員、運城市(原運城地區)武術協會副主席、河津市(原河津縣)專職武術教練、河津市武術學校校長,曾編寫《中小學武術試用教材》,運城市(原運城地區)在各學校推廣。在各類刊物發表論文29篇。為運城市、河津市的武術事業做出了貢獻!
相關鏈接:夏代,有方國冀。商代,有方國冀、耿。西周,有方國冀、耿、韓。春秋時期,方國歸晉,為采邑。春秋末,河津為魏地。戰國時,河津為魏皮氏邑。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皮氏縣,屬河東郡,為河津設縣之始。西漢,屬河東郡。新朝天鳳元年(14年),改皮氏為延平縣。東漢,復名皮氏,仍屬河東郡。三國時,邑屬魏河東郡。三國曹魏正始八年(247年),改屬平陽郡。晉代,仍屬平陽郡。河津在運城的位置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皮氏為龍門縣,屬東雍州正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皮氏為龍門縣,屬東雍州正平郡。太和十一年(487年),為高涼郡治,轄高涼、龍門二縣。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534年),為龍門郡治,領西太平、汾陰二縣。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時,邑汾水以北地區屬東魏、北齊:汾水以南地區屬西魏、北周。隋開皇三年(583年),龍門郡廢邑屬絳州,開皇十六年(596年),改屬蒲州。大業初年,屬河東郡。景點唐武德元年(618年),屬泰州,武德二年為泰州治。武德五年,析置萬春縣(治所在今張吳鄉附近)。貞觀十七年(643年),州廢,萬春縣并入龍門,屬絳州。元和初年,屬河中府。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龍門縣為河津縣,因境內有黃河渡口而得名。金初,屬河中府,貞祐三年(1215年),改屬榮州。元初,榮州廢,邑屬河中府。明代,屬平陽府蒲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隸絳州,屬山西省。中華民國時期,屬河東道。1947年4月,河津解放,1948年8月,境內汾河以北地區仍名河津,屬呂梁分區;汾河以南地區與稷山汾南成立稷河縣。次年8月,汾南地區復入河津。1949年3月,河津縣屬陜甘寧邊區新絳專署,同年9月,復歸山西省,屬運城專署。1954年,運城與臨汾兩專署合并為晉南專署,河津縣屬之。1958年11月,河津縣并入稷山。1961年12月,河津縣從稷山分出,恢復建置。1970年,晉南專署分為臨汾、運城,河津縣屬運城行政公署。1994年1月12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河津縣,設立縣級河津市。2000年10月,國務院批準撤銷運城地區,設立地級運城市,縣級河津市 由運城市代管。
備注:此文得到武術名家薛盛才的兒子武術家薛印全的鼎力支持,拳理部分來自先生編著的《武術名家》一書整理編輯。
請欣賞短視頻
投稿郵箱348132359@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