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魏銀科
山東省郵電博物館內復原的清代電報房工作場景
杭州地區電報服務將從2025年5月1日起全面停止。杭州電報業務停運后,北京將成為國內唯一保留發報業務的城市。這一消息傳出后,不少人的“電報情結”泛起,特意趕到北京和杭州的相關營業廳體驗,原本冷清的電報窗口一時之間熱鬧起來。據媒體報道,清明三天假期,中國電信杭州分公司收到近2000份發報業務;而3月底至4月初,中國聯通西單營業廳短短一周時間已辦理500多份電報業務,比之前繁忙了不少。
記者找代拍從北京中國聯通西單營業廳向濟南發了一封電報,這是電報單。
電報承載了哪些記憶?又是怎么“落寞”的?人們為什么愿意去體驗拍電報?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聯通濟南市分公司的兩位資深電報人,在交談中重溫那個“紙短情長”的年代。
一天不間斷送七趟報
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必需
“近來電報發送量大增?”當記者在采訪一開始提到最近人們扎堆去拍電報一事,有14年電報投遞經歷、一年前已退休的于老師表達了疑問。記者詳細解釋了“電報情結”泛起的原因,于老師微笑著表示理解。
于老師1986年從部隊復員后就來到濟南聯通(當時還叫電信局)電報投送分局緯九路支局,在電報投遞員崗位上一干就是14年,可以說將人生中最年富力強的階段都獻給了電報事業。
“當時討論工作分配的事兒,大家都說到電報投遞班(后改為電報投遞分局)可輕快兒了!為啥輕快兒呢?你想啊,自己家可是好幾年也發不了一封電報啊。”于老師說,他報到后才發現“上當”了,怎么那么多電報!他們負責跑一大馬路、二大馬路(經一路、經二路),銀行多、政府部門多,早上一趟有時候能拿1000多份報。當時一天安排七趟報,一直送到晚上9點,9點之后有值班的送加急電報,24小時運轉。
由于條件有限,送電報都是騎自行車,就是郵電那種綠色的、后面有馱包的自行車,無論刮風下雨、嚴寒酷暑,都要準時將電報送到,十分辛苦。“我實際送報一年多,每個月穿壞一雙布鞋,我家老太太至今記得很清楚。”于老師說。
而電報的用途之廣,完全出乎記者的預料。老家要來人,你去火車站接人,電報是入內憑證。社會的主要經濟活動,比如銀行的業務來往、小商小販提貨等都要靠電報。“在西市場做小買賣的商販拿著電報才能提貨,如果耽誤了送電報,魚販子的貨都要爛在火車站。”于老師告訴記者,說得“冠冕堂皇”一點兒,當時的電報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必需。
除了商務方面,政務方面比如防汛電報等也都是他們接收和投送。“進入現在這個季節,防汛的水文電報就變得非常重要,省防汛、市防汛的都要我們親自送。防汛電報時效性強,不管是刮風還是下雨,要求半個小時必須送達。有時候下大雨,我們投遞員恨不得游過去……”市防汛指揮部原來在五里牌坊附近,后來搬到了土屋路,于老師他們無法保證電報即時送達,就通過傳真將來報電傳過去,對方給報一個回執。
打通最后一公里,于老師說,他們的電報投送工作其實有點兒像今天的快遞小哥。電報業務全年無休,節假日的時候更忙,春節也要輪班。“現在每次發微信,我其實都很感動。”于老師說,微信幾十個字發出去,對方立刻就收到了,而那時候“平安到達”幾個簡單的字發電報,背后是全國幾萬人忙活,非常不容易。
與于老師的電報投遞工作不同,韓老師曾經是一名報務員,十多年前記者的同事采訪他時,他已經從事相關工作20多年,如今他就要退休了。彼時,緯二路25號的濟南聯通營業廳還保留了濟南市最后一處柜臺經營電報收發業務,如今,濟南是全國僅有的幾個保留收報業務的城市之一,發報業務早就停了。也有不變的地方,現在的費用和過去一樣,還是每個文字、標點收費0.14元。
電話普及沖擊下業務下滑
為“自救”曾推出鮮花禮儀電報
“90年代的電報業務還比較繁忙,一個月得三四萬份。”于老師說,但是1996年之后,程控電話一上,電報業務量開始明顯下滑,“每個月1000份1000份地遞減,我們都有些心慌了。”
為了拓寬電報的服務范圍,濟南聯通公司開通了鮮花禮儀電報。
“當時經濟恢復,消費就上來了,群眾又有需求,業務開展得很好。”于老師告訴記者,尤其是小青年談戀愛,小伙子給心愛的姑娘發一份電報,還有鮮花附送,多么美好的事情。
據了解,當時的鮮花禮儀電報份A、B、C、D四個標準,定點花店按標準扎好鮮花,等著濟南聯通公司上門來取。“每到節假期尤其是春節,聞花香聞得都有點頭疼。我們公司有一個定點花店在飲虎池對面,那時候三臺車天天往那邊跑,投遞電報的時候,滿車都是鮮花。”于老師說,鮮花禮儀電報持續了得有10年,后來大街小巷的花店漸漸多了,濟南聯通這項業務也就慢慢取消了。
雖然電報行業努力創新,依然擋不住大潮流。2011年韓老師接受采訪時,濟南聯通在編發報員僅有4人,已沒有新人培養計劃。那時,濟南每個月能發報20封左右,加上收到的電報,總共三四十封。在多樣化通信方式的沖擊下,電報早已退出普通人的生活,不再是于老師口中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必需”。
“無何奈何花落去,電報退出歷史舞臺‘挺好的’。說明技術進步快啊,你看6G都來了。”于老師表示。想到之前老百姓風里雨里也得出門發電報,投遞員無論嚴寒酷暑都得準時送達,電報發出去好幾天才能收到,于老師覺得電報“無法挽回”,技術進步終歸是好事。
即使只是短暫回望
電波也永不消逝
對于近期“電報情結”的泛起或者說泛濫,于老師覺得也就能流行這一陣子,“這只不過是大家在匆匆忙忙的行走中暫時停下腳步,回頭看了一眼。”他同時也有一些欣慰,
“還有媒體在關注我們過去作為主力通信方式的歷史,還有人能記起我們電報人,我覺得很感動。”
說是跟風也好,炒作也罷,去北京和杭州的聯通營業廳拍電報體驗“紙短情長”的人們,都不希望“電波徹底消逝”。
“我最后一次發電報是2014年底,北京聯通電報大樓發黑龍江齊齊哈爾和山東威海、濟南……”“1996年我家,準確地說是我媽媽收到了最后一封電報,那是9月的一個夜晚,摩托車的聲音打破了小胡同的平靜,XXX在家嗎?你家的加急電報!然后就是核對身份,簽字。報文不長,但是令人淚流:‘姐病故,速回’。”“也許未來的某一天,我們現有的通信技術也會和電報一樣,成為劃過歷史的一筆,但是它們的的確確推動了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這是某博主在網絡平臺發了體驗拍電報視頻后,評論區的相關留言,讀來令人感慨,更有網友回復:“比起擔心它的消失,更令我驚訝的倒是它居然存在了這么長的時間,像你們這樣懷念它的人,可能比你們想象的還多啊!”
好消息是,中國聯通目前并沒有關閉電報業務的計劃,將繼續投入資金為百姓提供電報業務體驗。據相關報道,下一步中國聯通將嘗試探索將電報融入特定場景,例如旅游紀念、文化活動等,賦予它新的應用場景和意義。
告別兩位老師,我聽從建議去了位于經七路77號山東聯通的山東省郵電博物館。在講解員的解說下,進一步了解了濟南乃至山東的電報發展史,為此次采訪畫下了較為圓滿的句號。
電報信封
說點采訪之外的遺憾,在此次采訪之前,記者在某平臺找了電報代拍,委托對方從北京向濟南發兩封電報。由于最近來體驗這個“小眾服務”的人確實不少,周一發出的電報三天了還沒有動靜,本來打算帶著電報去采訪的計劃落空。提供代拍服務的商家告訴記者,至少也要一周時間才能收到,他還表示代拍生意不錯,但是具體有多好,不方便透露。記者截稿時,電報還在路上……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