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在中國內地的首個全面回顧展“貝聿銘:人生如建筑”將于4月26日至7月27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舉辦。展覽主題取自貝聿銘的人生箴言——“人生如建筑,而建筑是生活的鏡子。”上海,是貝聿銘求學和成長之地,亦是他建筑生涯的起點,這讓此次大展備受關注。
貝聿銘肖像,攝于剛獲選設計馬薩諸塞州多切斯特的肯尼迪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之時,1965年。? John Loengard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Shutterstock
傳奇建筑師貝聿銘(I. M. Pei ,1917–2019)是上世紀至今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華裔建筑師。從業70年間,他主持的建筑項目橫跨遼闊地域,備受矚目,包括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巴黎盧浮宮現代化改造計劃、北京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等地標性項目,這奠定了貝聿銘在建筑史與當代文化中的地位。1983年,貝聿銘成為第五位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
貝聿銘走上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的樓梯。? Marc RiboudFonds Marc Riboud au MNAAGMagnum Photos
此次在PSA舉辦的“貝聿銘:人生如建筑”展將呈現逾400件展品,來自機構或私人收藏的繪圖手稿、建筑模型、攝影、影像及文獻資料,其中不少展品是首次公開亮相。展覽由建筑師柯衛擔任展陳設計。展覽分為六大主題,近距離探索貝聿銘的生活和工作。這些展品不僅充分展示貝聿銘獨特的建筑手法,更將其作品與社會、文化及其人生軌跡交相對照,顯示建筑和生活之密不可分。
貝氏家族于上海福開森路(現武康路)貝祖詒住宅(屬中國銀行所有)的花園中合照,后排:貝聿銘(左三)、貝祖詒(左六),坐者:貝聿銘祖父貝理泰(左五),1935年。?版權所有,由貝洽提供
貝聿銘,《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筑碩士論文中“上海中華藝術博物館”設計的剖面繪圖》,1946年。由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弗朗西斯·洛布圖書館提供。
貝聿銘出生于廣州,1918年移居香港,1927年10歲的貝聿銘隨家人從香港來到上海,先后就讀于上海青年會中學和圣約翰大學附屬中學,1935年他赴美國學習建筑學,1940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完成本科學業,并于1946年獲得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碩士學位。青少年時期,貝聿銘在上海和蘇州生活,這段經歷成為年青的貝聿銘接觸現代建筑的契機——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正經歷現代化與城市化的巨變,1934年竣工的國際飯店更雄踞亞洲第一高樓長達半個世紀之久。貝聿銘的碩士論文中提到了一個未能完成的建筑構想,就是在上海設計“上海中華藝術博物館”,剖面圖將在此次展覽中展出。
從公共海濱長廊望向伊斯蘭藝術博物館(2000–2008),多哈,2021年。攝影:穆罕默德·薩姆吉。M+委約拍攝,2021年。? Mohamed Somji
貝聿銘后來在回憶上海的童年印記時說:“我被它(國際飯店)的高度深深吸引,從那一刻起,我開始想成為一名建筑師。”彼時貝聿銘時常往返蘇州上海,穿梭于具有特定歷史和文化的江南庭園建筑與國際大都會現代景觀之間。這些早年的多元文化空間體驗為他帶來啟發,令他致力于在跨文化和現代環境中探索和演繹。
蘇州博物館(2000–2006)大廳框起了花園中的石景等主要景觀,蘇州,2021年。攝影:田方方。M+委約拍攝,2021年。? 田方方
“貝聿銘:人生如建筑”展于2024年6月至2025年1月由M+主辦并首展,獲得貝聿銘遺產管理委員會和貝考弗及合伙人事務所(該公司繼承自貝聿銘創立的建筑公司)的支持,由M +設計及建筑策展人王蕾和荷蘭鹿特丹Nieuwe Instituut (New Institute)館長兼藝術總監陳伯康共同策展。
此外,“時代逸飛:陳逸飛回顧展”也將于4月26日在浦東美術館正式對外開放。下個周六,貝聿銘和陳逸飛,都是上海城市文化血脈相連的大師,他們回顧展,你會先選哪一個?
原標題:《貝聿銘首個全面回顧展下周六在上海開幕》
欄目編輯:李緯 圖片來源: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樂夢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