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療——腫瘤治療的利器(十九)
上一期我們聊到了骨盆骨多發(fā)轉移病灶能不能用圖像引導圖像引導體部伽瑪刀治療以及療效如何的問題,今天我們就繼續(xù)來聊聊脾臟轉移病灶能不能用圖像引導體部伽瑪刀治療的問題。
很多癌癥患者在晚期容易出現脾臟轉移,對于脾臟轉移的患者來說,根據具體情況,是可以用圖像引導體部伽瑪刀來治療脾臟轉移病灶,以便減小腫瘤負荷,從而減小化療、靶向、免疫治療等全身治療的壓力,從而提高抗腫瘤的療效,延長生存時間。這就相當于打仗時先用導彈把敵人的大部隊消滅,少量的殘兵游勇在用少量的士兵即可清除。
以前我們多次說到,放療的目的有姑息性放療、根治性放療和輔助治療等。
針對脾臟轉移病灶選擇行圖像引導體部伽瑪刀治療即是姑息性治療,對脾臟轉移病灶局部控制率高,療效確切。而且因為圖像引導伽瑪射束體部立體定向放射治療(俗稱“圖像引導體部伽瑪刀”)屬于精準放療,正因為精準,所以能夠大幅度減少對周圍的正常組織和器官的損傷,因而副作用小(如圖1所示)。
因為精準,所以每次治療劑量就可以較大,這樣,住院時間縮短,住院費用降低,而且圖像引導體部伽瑪刀治療費用也比較低,所以療效/價格比值(效價比)較高,適合中國廣大人民群眾就醫(yī)需求。
我們來看看實際的例子。
患者男,67歲,診斷:食管鱗癌多程治療后脾臟、肝臟多發(fā)轉移。
針對脾臟轉移病灶和肝臟靠后病灶同時行圖像引導體部伽瑪刀治療。患者采用俯臥位(這是因為圖像引導體部伽瑪刀的放射源是采用旋轉聚焦的原理,射線從上面錐形聚焦而來,病灶靠身體后面,采用俯臥位有利于減小正常組織的照射范圍,而且縮短每次治療時間)(如圖2所示),以50%等劑量曲線為處方劑量線,每次處方劑量300cGy,每天一次,周一到周五治療,7次后重新定位,調整治療計劃,再行7次,總共14次。
從圖像引導體部伽瑪刀開始治療算起,如果周一或者周二開始治療,順利的話,就是18天;如果周三、周四或者周五開始治療,那么就是20天。
圖1 脾臟和肝臟病灶同時治療時,圖像引導體部伽瑪刀的治療計劃。等劑量曲線(就是不同劑量的射線照射范圍)包繞腫瘤病灶,從外到內:紫色、紅色、深黃色、淺黃色、藤黃色分別為:45%、50%、55%、60%、65%等劑量曲線。可以看出來,沒有拖尾現象,盡最大限度保護周圍的正常組織和器官。
圖2 體部伽瑪刀治療原理示意圖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里,期待下次再見!
作者:李崇國
作者單位: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成都三六三醫(yī)院
審核:董昱 四川省西部放射治療協會 研究員
【點擊上方圖片或文末左下方“閱讀原文”】——科普作品征稿通知(2024年12月更新,征稿長期有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