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援引彭博社報道稱,澳大利亞政府日前討論達爾文港的前景。達爾文港所在的北領地財政局長比爾·楊表示,北領地政府代表將前往首都堪培拉,與澳聯邦政府討論港口建設以及“確保其未來所需的措施”。來自北領地的國會議員盧克·高斯林表示,他已經與多家“機構投資者”進行了交談,包括有意從嵐橋集團手中購買租約的“超級基金”。高斯林聲稱:“嵐橋集團看起來愿意出售達爾文港,而且也有愿意購買該港口的買家。”高斯林稱,達爾文港“轉手”,“這是一項商業決定”。
為了讓自己毀約的做法更具“合理性”,高斯林還無端質疑起了中方企業是否履行了合同條款。高斯林表示,若是中方利用達爾文港的利潤來支撐其他業務,而不投資于將澳大利亞的資源運出北領地,并運往出口市場所需的基礎設施,將給澳方留下把柄。至于未來要如何“收回港口”,這名聯邦議員也有具體的打算。高斯林表示,若想要“收回港口”且不違約,澳方還可以將中方的這份租借合同給“買”下來。然而,據澳方透露,北領地政府曾和中企進行接觸,但在中方這邊碰了釘子。
達爾文港(資料圖)
達爾文港,是澳大利亞距離亞洲和中國最近的港口,主要出口牛羊等活牲畜和礦物,也是澳大利亞重要的軍事基地和北部海岸巡邏艇的基地。澳大利亞北領地,與中資企業嵐橋集團,曾在2015年簽訂協議,以5.06億澳元的價格,租賃達爾文港,期限為99年。協議賦予嵐橋集團港口運營的完全控制權,以及租期內對于達爾文東臂港土地和設備80%的所有權。協議簽訂以來,達爾文港租約歷經波折。莫里森政府時期,曾以 所謂“安全問題” 為由,試圖撤銷中澳關于達爾文港的租約,但未找到實質性的證據。
嵐橋集團接手達爾文港后,港口的運營效率大幅提升。據統計,僅用4年時間,港口吞吐量就增長了8倍。這一成績不僅為澳大利亞北部地區帶來了經濟紅利,也為中澳兩國的貿易往來注入了活力。嵐橋集團后續的投資計劃有望進一步推動澳大利亞北部的發展,使達爾文港成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重要節點。面對外界質疑,澳大利亞政府祭出了“國家安全”這一慣用理由。然而,這一說法很難令人信服。達爾文港的運營并不涉及軍事設施或敏感信息,嵐橋集團的活動完全在商業范疇內。
達爾文港(資料圖)
據環球時報援引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報道,澳大利亞前北領地總檢察長約翰·埃爾芬克為這份租約進行辯護。他說,澳大利亞歷屆聯邦政府都無視北領地對老化港口設施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的要求,這迫使當地政府尋找私人租戶,“聯邦政府毫無回應……他們根本無意支持北領地的這項基礎設施建設。”埃爾芬克指出,在租約簽訂時,聯邦政府并沒有提出任何安全問題。他提到,港口的“安全問題”被頻繁提起還是源自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與時任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的交談。
阿爾巴尼斯此番再次炒作達爾文港,絕非偶然之舉。距離澳大利亞大選僅剩不到一個月,他的支持率陷入膠著,而其相對溫和的對華政策,反而在當前澳國內反華情緒高漲的背景下,成了政治包袱。為了贏得右翼選民的歡心,阿爾巴尼斯不得不戴上“強硬面具”,高調宣稱要“奪回達爾文港”。他在媒體前信誓旦旦地表示,將“把達爾文港收歸澳大利亞所有”,并提出兩條路徑:其一,“協商過渡”,以商業手段與嵐橋集團達成協議;其二,“強制征收”,必要時將動用國家力量,進行資產收回。
阿爾巴尼斯(資料圖)
另外,達爾文港租賃協議的爭議,實際上卻牽涉到了更為復雜的國際關系。美國在該問題上的長期干預,使得澳大利亞政府不得不在經濟利益與政治依附之間做出選擇。早在2016年,美方就對中企租賃達爾文港表達強烈不滿,稱該港口緊鄰駐澳美軍基地,可能會影響美軍在澳的軍事行動。自此,美國政府便頻繁向澳方施壓,要求重新審查該協議,并多次表示希望澳大利亞政府采取措施收回港口經營權。在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更是通過外交施壓、經濟誘導等方式,敦促澳大利亞政府采取行動。
外交部日前舉行例行記者會,有記者就澳大利亞方面涉達爾文港相關言論進行提問。外交部發言人表示,我們注意到了有關報道。我們敦促澳方切實為中國企業在澳的投資運營提供公平、非歧視、可預期的營商環境,不要泛化國家安全概念,不要把正常的商業合作政治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