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藝術多元發展的語境下,李采新華的《持劍門神》系列作品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解碼系統。這些作品以中國傳統門神圖像為原型,通過形式語言的當代轉換與符號意義的重新編碼,實現了民間信仰圖像從祭祀功能向當代藝術表達的轉型。藝術家并非簡單挪用傳統圖式,而是從藝術視角對集體無意識中的文化記憶進行解構與再造,使門神這一民俗符號獲得了跨文化的對話能力。
▲李采新華 持劍門神 之一(綜合材料.布面) 50x60cm 2018年
《持劍門神》系列最顯著的特征是其形式語言的跨時空轉譯。藝術家將傳統木版年畫的平面構成與街頭涂鴉的即興筆觸并置,使威嚴的門神形象獲得了一種全新的當代性表達。在色彩運用上,作品突破了民間藝術"色不過五"的傳統規范,以熒光色的碰撞解構了門神畫像原有的色彩范疇。這種形式處理不是簡單的視覺游戲,而是通過審美距離的制造,促使觀者重新思考傳統符號在當代文化中的位置——在藝術場域中以何種方式延續其精神功能?
▲李采新華 持劍門神 之二(綜合材料.布面 ) 40x30cm 2018年
在創作方法論上,《持劍門神》系列展現了藝術家謹慎鉆研的創作態度,她深入山村考察民間門神畫作坊,將老藝人的口述歷史與制作技藝轉化為藝術創作的素材。這種調查式的工作方法,不同于大多數當代藝術家對民間藝術的獵奇式采風,而是建立在尊重文化本源基礎上的創造性轉化。作品表面叛逆的視覺形式下,實則包含著嚴謹的文化人類學思考。
▲李采新華 持劍門神 之三(綜合材料.布面) 30x40cm 2019年
可以說,《持劍門神》系列的文化意義在于其構建了傳統與當代的辯證對話。當門神形象從農家院門轉移到美術館白墻,其功能已從實際的精神庇護轉變為文化認同的媒介。李采新華通過這種空間置換,揭示了中國當代文化面臨的普遍困境:在現代化進程中,我們如何安放那些正在消失的精神圖騰?作品給出的答案既不是懷舊的復古,也不是激進的否定,而是在解構中重建的第三條道路——讓傳統以當代藝術的形態繼續參與文化記憶的塑造。
▲李采新華 持劍門神之四(綜合材料.布面) 30x30cm 2018年
綜上,在全球化與在地性雙重擠壓的當代藝術場域中,李采新華的實踐提供了一種有價值的參照。《持劍門神》系列證明,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轉化不必陷入東方主義的話語陷阱,也不必拘泥于形式上的"中國元素",而可以通過對深層文化邏輯的創造性轉化,建立起既有本土根基又具國際對話能力的藝術語言。這種探索對于思考非西方文化在當代藝術體系中的主體性問題,具有超越個案的普遍意義。
▲李采新華 持劍門神之五(綜合材料.布面) 140x90cm 2018年
▲李采新華 持劍門神之六(油畫.亞麻布面) 60x90cm 2022年
藝術家簡介
Introduction to the artist
李采新華
李采新華,原名李新華,1990年本科畢業于西北民族學院藝術系油畫專業。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美國紐約哈德遜美術家協會會員;原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經貿分院藝術設計系系主任、副教授;原徐州市女書畫家聯誼會副會長,徐州市油畫藝委會副主任;原江蘇南京百家湖國際藝術投資集團駐園簽約畫家。
曾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高研班研學(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訪問學者;受邀參加美國紐約國際藝術家駐訪項目,國家藝術基金粉畫高研班研學;多次參與歐洲多國及日本、韓國的國際藝術交流。
其作品參加瀚海、嘉德中華慈善拍賣,部分作品被國內外機構及私人收藏。
作品入選《2006當代藝術文獻》、《當代藝術畫冊》、《藝術與收藏》、《中國油畫》、《藝術界》、《中華當代大師—書畫卷》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