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杭州
01
反復便血誤以為痔瘡
一查竟是直腸癌
半年前,李先生(化名)斷斷續續出現了幾次便血,由于他平時就有肛門腫物脫出的情況,所以單位體檢時經常拒絕肛門指檢,認為只是“有痔瘡”,便不重視,自行使用痔瘡藥物。
可是半年來癥狀反反復復,嚴重影響李先生的生活。為得到有效治療,李先生來到杭州市中醫院肛腸科門診。
該科副主任醫師饒春暉乍一看,確實是痔瘡脫出,肛門鏡下亦可見痔區黏膜隆起糜爛,并告知患者最好先住院完善腸鏡,排除手術禁忌后,再考慮痔瘡手術治療。
圖片來源于稿源單位
李先生住院后進行了腸鏡檢查,鏡下發現直乙交界處一占位性腫塊,已經占據腸腔3/4圈,同時痔區黏膜也有隆起、糜爛,根據活檢病理結果提示低分化腺癌。
饒春暉根據病情安排直腸癌根治手術治療,術后李先生恢復良好出院,后續根據病理結果執行化療方案。
02
便血從何而來?
找到病因除病根
便血簡單來說,就是血液從肛門排出,糞便帶血或全為血便。
便血的顏色可因出血部位不同、出血量的多少,以及血液在腸道內停留時間的長短而有所差異,常見的有鮮紅、暗紅(果醬便)或黑色(柏油便)。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便血呢?
?痔瘡作祟:痔瘡是便血的“頭號元兇”,尤其是內痔,由于其位于齒線以上,表面為黏膜,在排便時,干結的大便極易摩擦內痔表面,導致其破裂出血。
?肛裂困擾:肛裂是肛管皮膚層裂傷后形成的經久不愈的缺血性潰瘍。排便時,干結的大便撐開肛裂部位,不僅會引起劇烈疼痛,還會導致出血。
肛裂導致的便血通常量較少,顏色鮮紅,多附著在大便表面,或在便后手紙上可見少量血跡。
?腸道炎癥侵襲: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腸道炎癥性疾病,會使腸道黏膜處于充血、水腫、糜爛甚至潰瘍的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腸道黏膜極易受損出血,從而引發便血。
?腸道息肉隱患:腸道息肉是腸腔內突出的贅生物,部分息肉表面血管豐富,質地較脆,在排便過程中,受到大便的摩擦,就容易破裂出血。
腸道息肉導致的便血一般無明顯疼痛,出血量可多可少,有時僅表現為大便潛血陽性。
?腸道腫瘤威脅:結腸癌、直腸癌等腸道腫瘤,由于腫瘤組織生長迅速,血運豐富,且質地脆弱,極易發生出血。
腸道腫瘤引起的便血,血液顏色多為暗紅或果醬色,患者還可能出現體重下降、貧血、乏力等癥狀。
03
預防便血要從“腸”計議
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預防便血的發生遠比治療更為重要。饒春暉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分享了一些預防便血的實用方法: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長期久坐,定時起身活動,促進血液循環。每天保證適量的運動,有助于增強體質,提高腸道蠕動功能,預防便秘。
?合理飲食: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麥面包、糙米等,保持大便通暢,減少對腸道和肛門的刺激。同時,要減少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的攝入,避免飲酒,以免加重腸道負擔,誘發便血。
?保持肛門清潔:便后用溫水清洗肛門,保持肛門局部清潔干燥,可有效預防肛門疾病的發生。
?積極治療原發病:對于患有痔瘡、肛裂、腸道炎癥等疾病的患者,應積極配合醫生治療,按時用藥,定期復查,防止病情加重導致便血。
?定期體檢:尤其是40歲以上的人群,以及有腸道腫瘤家族史、長期不良飲食習慣的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腸鏡檢查,以便早期發現腸道病變,及時治療。
供稿:杭州市中醫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