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天府新區教育版圖上,一所以“靜學問道,關懷天下”為校訓的民辦學校正在書寫教育質量躍升的新篇章。天府新區師一學校(簡稱“天府師一”)近日榮獲新區“教育質量飛躍獎”,成為該區建區十年來為數不多獲此殊榮的民辦學校。這份以全區50余所中小學辦學數據為基準、綜合教學質量監測結果評定的榮譽,揭開這所“低調辦學”學校的育人密碼。
教育變革:從學生眼神看見育人溫度
走進天府師一校園,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現代化的教學樓,而是學生們自然流露的從容目光。家長王志承(化名)回憶兩年前訪校時的場景:“高年級學生的眼神里既有陽光般的朝氣,又透出超越年齡的平和。”這種精神面貌的養成,源自學校將品格教育融入日常的“浸潤式德育體系”。
“每天下午10分鐘的班級教育總結會,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載體。”2024年班主任技能大賽特等獎獲得者李婷婷老師介紹,每個班級通過學生輪值觀察、公開表揚具體案例、隱私問題單獨反饋等機制,構建起“遇見光,追逐光,成為他人追逐的光”的成長生態。在初一(5)班的總結會上,既有優秀生分享復習計劃,也有老師繪聲繪色講述學子的個性化成長案例。這種“讓每個生命都被看見”的教育實踐,使平行分班制下的班級始終保持向上動力。
校長楊軍將這種教育智慧概括為“喚醒教育”:“當教育者能捕捉到學生眼中閃現的微光,就能以生命影響生命。”學校針對不同年級設計成長路徑:初一夯實基礎養習慣,初二平穩過渡防分化,初三激發內驅促提升。
教學創新:19人跨校區共磨一堂課的精度革命
如果說德育是打開心靈的鑰匙,那么天府師一團隊獨創的“四輪集體備課制”則是提升教學質量的硬核支撐。這個被稱為“師一最嚴備課制度”的教學改革,讓諸如初二《小石潭記》這樣一篇小文,也經歷19位老師跨校區教研合作的智慧碰撞。
教導主任高燕揭開了備課流程的神秘面紗:第一輪教師獨立研讀文本,第二輪年級組研討,第三輪與錦江師一校區聯合備課,第四輪結合學情二次優化。在最近進行的古文備課中,兩校區19位語文教師共同完成從教學設計到作業優化的全流程打磨。“每位老師都要提前一周完成學生作業,像做科研一樣測算題目難度、篩選核心考點。”高燕展示的備課記錄顯示,單篇課文平均產生23個研討問題,形成5套分層練習方案。
這種“規模式備課”帶來的不僅是教學質量提升,更催生教師專業發展的“化學反應”。年輕教師王雪在參與《小石潭記》備課后感慨:“老教師對柳宗元生平解讀的深度,讓我們重新理解文史融合教學的真諦。”同時,學校資深教師團隊牽頭開發AI教學工具,利用DeepSeek等智能系統實現作業精準推送。
在“教育焦慮”彌漫的當下,天府師一堅持“安靜辦學”的定力顯得尤為可貴。這份定力源自對教育本質的堅守——不追求表面的喧囂熱鬧,而是沉心靜氣做好育人細節。這所始終踐行“用生命影響生命”教育理念的學校,通過持續探索構建出“德育喚醒+教研深耕”的雙核驅動模式,以系統化、精細化的育人工程,實現教育質量跨越式提升。(來源:四川天府新區師一學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