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火灶
人間煙火里的溫暖記憶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p>
在川西壩子,一塊塊方田連著一塊塊方田,一座座林盤挨著一座座林盤,一棟棟青磚白瓦的川西民居點綴其中,一幅“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美田彌望、蜀風雅韻”的川西田園美麗畫卷鋪展開來,我的老家就藏在這幅畫卷中。
在老家,每家每戶都有一口柴火灶靜靜依偎在墻邊,升騰起生活的氣息。在沒有燃氣灶、電飯鍋、電磁爐的年代里,每家每戶吃飯都得靠它。當裊裊炊煙從這里升起,人間煙火也從這里升騰,鄉土美味由此彌漫開來……用柴火灶燒飯做菜是上一代人的生活寫照,那縷縷煙火氣,還有鄉野間的潺潺流水,可以說是故鄉的標配、童年的標配,是我最溫暖的童年記憶。
柴火灶
柴火灶的歷史悠久?!墩f文解字》中說:灶,炊穴也。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發明鉆木取火后,慢慢學會了用土將火圍起來煮食,這就是最初的灶,也是漢字象形文字“灶”的來源。東漢班固在《白虎通·五祀》中說: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養也。從出土文物來看,彼時的灶主要是火塘(凹下地面的灶坑)和單體陶灶,煮食多為谷物,燃料為草木,已具現代灶食的雛形。由于灶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求保佑、賜福,夏朝時便有了灶神崇拜?!岸?糖果粘”,直到今天,每年臘月二十三,很多人家還會祭灶神。到了戰國秦漢時期,灶具已基本定型。絕大部分炊具必須與灶相結合,才能進行烹飪活動,有些已具備了近現代灶具的主要特征,此后的灶具都是在此基礎上改良而成。
出土的灶具
在老家,每家每戶都有柴火灶,根據家里的人口多少,有的是兩眼灶,有的是三眼灶。灶大多為長方形或方形,由灶口、灶膛、灶臺、灶體、煙囪等部分構成。灶臺臺面一般用石灰、水泥抹平,煙囪一直要穿過屋面伸向天空。無論多么貧苦的歲月,只要屋子里有了一方柴火灶,只要柴火灶升騰出熱氣來,日子里便有了生機有了希望……
兩眼灶
我們常說開門七件事,用“柴米油鹽醬醋茶”來形容過日子,而這七項全都歸于柴火灶。小時候,我家的柴火灶只有兩眼鍋,大鐵鍋用來煮豬食,稍小點的鐵鍋用來煮飯炒菜。灶不高,因為沒有煙囪,灶間屋頂被煙熏得黢黑。一個黑色的陶壺被懸掛在灶門口,里面裝滿水,用來洗臉洗腳。灶門處有一條板凳,燒火時可以坐著。一把鐵制火鉗,用來夾柴禾。板凳后面墻角堆放著干柴火,比如麥秸稈、油菜桿、竹葉、枯樹枝、干谷草等都是可以用作燃料的。寒來暑往,春夏秋冬,小小柴火灶是全家一日三餐的重要陣地,母親便是這塊陣地的王。她像變戲法似的,奏響鍋碗瓢盆交響曲,把沒有葷腥的艱難日子熬煎出營養,把缺吃少喝的拮據蒸煮出滋味,以會過日子的姿態為我們清燉出一日三餐的幸福時光。
三眼灶
20世紀80年代,家里并不富裕,但母親總能變著法給我們煮好吃的。米不夠,母親會給我們煮紅苕干飯。當米倒進水里煮開,母親用筲箕濾起來,米湯放置一邊備用,將紅苕墊在鍋底,濾干的米飯倒在紅苕上面,鍋邊再貼上一圈用面粉做成的饃,用文火煨上二十分鐘,揭開鍋蓋,米飯的香氣合著紅苕與饃的香甜撲鼻而來,令人垂涎欲滴。就著香濃的米湯,我們吃得津津有味。那時候,柴火灶的鍋底總會有一圈鍋巴,母親從不會浪費,有時捏成鍋巴團子,有時用米湯煮成鍋巴稀飯。母親常說“吃了鍋巴好撿錢”,錢是沒撿過,但鍋巴酥脆里帶著焦香,咬在嘴里“嘎嘣”脆,卻是我的最愛。除了紅苕干飯,母親還會采摘扁豆、豇豆、蘿卜、洋芋等時令蔬菜給我們煮菜飯。有菜有飯、有鹽有味,至今令我回味無窮。
紅苕飯
柴火灶燒菜煮飯,最好是兩人合作,一人掌勺、一人燒火。一般來說,母親是掌勺大師傅,在灶臺前忙碌不停,爸爸是負責燒火的二師父。飯菜好不好吃,跟火候有關。比如紅燒肉就要文火慢燉,變得紅亮油潤,經灶火燜燒散發出撲鼻香氣;肝腰合炒、宮保雞丁等,需熊熊烈火,一番爆炒三兩下就起鍋,又鮮又嫩又脆,成為下飯絕配……我是家里最小的女兒,母親炒菜時,我總愛圍著鍋邊轉,母親時常會用鍋鏟角挑一塊菜塞進我的嘴里,“去去,看把你饞的”,母親半嗔怪半疼愛地說。那時候的我,心里美滋滋的,當真的坐上桌吃飯時,每每又覺得吃不下了。再大一些,我成為了母親的幫手,坐在灶門板凳上燒火。
燒柴火
一米多高的柴火灶,中間的“肚子”用來放柴火。冬天,柴火灰就是我們一家人烤火篼兒的原料,有時候我們還會把紅苕放進灶膛,用柴火灰蓋好,趁著余溫烤熟紅苕,這樣烤出的紅苕外表雖然如黑炭,但撕開皮后里面紅艷艷的,軟糯香甜、味道極佳,成為我們不可多得的“零食”。
除了烤紅苕,我們還烤玉米、烤花生、烤洋芋、烤胡豆……可以說萬物皆可烤,剛從柴火灰里把它們掏出來,我們迫不及待地用手拍拍灰,直接放進嘴里吃起來,等吃完這些美食,我們的嘴巴成了一個黑圈圈,或者長出了“八字胡”,惹得母親“哈哈”大笑。再大一點,女孩子愛美的天性,讓我們發明了“燙卷發”。找一根粗鐵絲,放進火光熊熊的柴火灰,等鐵絲燒紅再拿出來晾一下,趁著鐵絲余溫,我們把額頭上的發絲一綹一綹卷在鐵絲上,過一會頭發就卷起來了??上?這樣的卷發“命不長”,一頓飯的功夫又回歸原樣。
烤玉米
烤紅苕
“人間煙火鍋灶始”。灶前閃爍著的火苗,熊熊燃燒的火焰映紅母親慈祥的臉龐,映紅了我兒時的笑臉,大鐵鍋煮著一鍋臘肉菜飯是家最溫暖的味道。聽著柴火噼里啪啦聲和炒菜聲,是最幸福的時候;圍著鍋邊轉,有時還偷吃上幾口,那入口醇香的味道久久難以忘懷......
炊煙裊裊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老家是靜謐的,一聲悠長的牛哞,幾聲清脆的犬吠雞鳴,讓時光變得不疾不徐。灶間的燈光氤氳,炊煙在屋頂裊裊升起,在晨光中勾勒出柔美的線條。遠遠望去,整個村莊籠罩在淡淡的煙靄中,宛如一幅水墨丹青。灶間飄出的飯菜香,混合著柴火的氣息,是農家最動人的煙火氣。隨著城鄉一體化和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加快,人們住進高樓,柴火灶見證了一戶戶人家光景的流轉變遷,可也在歲月的流淌中逐漸消逝。如今,大量的農家樂和土菜館應運而生,吃農家飯和農家菜又成了一種新時尚。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里,我們在柴火灶、在土菜鍋巴農家味里,尋找不變的鄉愁……
燒排骨
小小的柴火灶,是否同樣承載你的溫暖記憶?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吧!
來源:方志新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