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是許多國人心中存在的痛苦,現在許多人都再說一句話,如今在南京生活的人祖上大都是其他省份的,這主要就是因為南京大屠殺大量南京人都慘死在日本人的刀下。
現在我國拍攝了非常多關于戰爭事情的影視劇,其中有許多南京大屠殺時期發生的事情,可是電視劇拍攝的殘忍畫面不及真實情況的萬分之一。
《金陵十三釵》相信許多人都看過,這部電影雖然是翻拍的同名小說,但是實際上是真實存在的事情,可是根據親眼看著我國國人受盡凌辱卻無計可施的外國人的證言來看,現實情況更加的殘忍。
《金陵十三釵》和現實情況究竟有什么區別?現實情況究竟有多么殘忍?
金陵十三釵只有一人生還
《金陵十三釵》的作者在采訪中說過,自己創作這部作品是從《魏特琳日記》中得到的靈感,雖然整個作品當中的人物很難找到原型,但是這件事情確實是真實發生過的。
劇中幾位神職人員最開始收留了幾位金陵女子大學的學生,和十三位居住在秦淮河旁邊居住的風塵女子,在很小的空間里她們看著外面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最開始女學生們看不起十三位風塵女子,甚至是認為她們非常的“骯臟”,雙方之間爆發了許多次的爭吵。
在那個混亂的世間,雖然說教堂可以為他們提供安身立命的空間,但是日本人的鐵蹄還是踏進了教堂當中。
原本教堂中收留的還有幾名受傷的軍人,在日本人進入教堂的時候,這些士兵就慘死在了日本人的刀下,而那幾位女學生也即將被日本人凌辱。
最后還是在神職人員的懇求下,女學生暫時沒有受到威脅,可是日本人要求過兩天回來接女學生過圣誕宴會,這其中的含義簡直就是不言而喻。
就是在眾人無可奈何的時候,那十三位風塵女子站出來提出帶去女學生,他們穿著和日常有著很大區別裝扮的女學生裝,將經常打理的卷發剪成了和女學生一樣的發型。
在離開的時候,她們每人的胸前都放著一把剪刀,她們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這一去就很難回來了,可是沒有一個人退縮,那些曾經看不起她們的女學生也改變了自己心中對他們犯人印象。
故事最后的最后,出去是十三個女子回來的只有墨玉一人,在被帶走之前她們說過一句話,“ 別怕,有我們呢,要殺要剮姐姐們替你擋著”,就這樣十三釵他們每個人都是一朵盛開的花,只不過是開在了黑暗的時代。
貝德士的證詞
雖然故事中的人物是作者想象出來的,但是現實中是真的發生過的,《魏特琳日記》的作者正是金陵女子大學的一名老師,在她的日記當中寫道,日本人在難民營中騷擾百姓,有風塵女子挺身而出代替那些良家婦女。
糊了這些,她還在日記中記載,日本人竟然年幼的女學生都不放過,每天晚上都會有載著年輕女子的車輛從自己的門前經過,她們高喊著救命,卻沒有一個人能夠救下他們。
除了《魏特琳日記》中記載了當時的情況,許多曾經經歷過那場大屠殺的人對那段難以磨滅的記憶永遠都忘記不了。
1946年,在軍事法庭上,作為證人的貝德士的證詞再次訴說了那段讓人難以忘記的歷史,和拉貝不一樣,貝德士是金陵女子大學的教授。
在詢問日本士兵在占領了南京之后,做出了什么行為的時候,貝德士表示不知從什么地方開始說起。
那些日本人在占領了南京之后,面對那些手無寸鐵的百姓直接就是濫殺,甚至是專門跑到他的房間中抓走一個男子就直接槍殺了。
不僅僅是被殘忍殺害,一些男子的妻子還遭到了他們嚴重的侮辱,就連大學教授的妻子都沒有放過,每天早上起來的時候大街小巷全是百姓的尸體。
日本人的鐵蹄連學校都不放過,九歲的幼童、七十多歲的老嫗都慘遭他們的侮辱,雖然說貝德士、魏特琳以及拉貝在內的外國人在南京市安全的,他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護百姓,但是仍舊還有許多人慘死在日本人的刀下。
結尾
根據不完全的統計,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有兩萬多的女性遭到了日本人的迫害,這些女性或許沒有像影視劇《金陵十三釵》那般具有傳奇色彩,但是她們同樣是充滿著力量和勇氣。
在戰爭年代,女性也會像那樣一樣站出來去拯救國家,或許在戰場上很少看到他們的身影,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能夠磨滅他們的成就。
在紅軍長征期間一次需要過河的時候,是百位婦女站在河流中扛起一個個木板,為紅軍架起了一座人橋。
如今戰爭已經過去,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銘記歷史,不忘初心、積極為國家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您還知道哪些戰爭期間發生的事情?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信息來源:
1.《貝德士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的證詞》——中國軍網
2.《金陵十三釵 《魏特琳日記》還原真實歷史》——央視網
3.金陵十三釵——百度百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