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校園濃厚的學術氛圍中,有這樣一群充滿求知欲與探索精神的學生,他們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開展了一項極具挑戰與意義的科研實踐——學習使用手套箱并自主組裝小型鋰電池。這不僅是一次對專業知識的深度探索,更是一場向著新能源技術前沿邁進的勇敢嘗試。
鋰電池,作為現代能源領域的核心技術,其應用范圍覆蓋從日常電子設備到電動汽車、儲能系統等多個關鍵領域。對鋰電池性能的優化與創新,成為全球科研人員關注的焦點,也吸引了我校學子的目光。而手套箱,作為鋰電池組裝過程中營造無水、無氧環境的關鍵設備,其操作的熟練掌握是開展實驗的重要前提。
團隊成員們從理論知識的海洋啟航,通過查閱大量專業文獻、學術期刊,并在專業老師的演示下,深入了解手套箱的工作原理、結構組成以及操作規范。進入實際操作環節,專業老師現場指導,從設備的啟動流程、氣體流量的精準調節,到濕度與氧氣濃度的嚴格把控,成員們全神貫注,反復練習,力求每一個操作步驟都達到極致精準。
掌握手套箱操作后,組裝小型鋰電池的艱巨任務擺在眼前。團隊成員明確分工,緊密協作。負責電極材料篩選的同學,在眾多材料中仔細對比性能參數,尋找最適配的組合;配置電解液的同學,嚴格按照化學計量比,小心翼翼地調配每一份試劑;承擔封裝工作的同學,則專注于電池內部結構的穩定構建,確保每一個電池都能達到最佳性能狀態。實驗過程并非一帆風順,電極材料的粘連、電解液的微量泄漏等問題層出不窮,但團隊成員在老師的教導下,不斷調整實驗方案。
目前,團隊已成功組裝出多批次小型鋰電池,并對其充放電性能、循環壽命等關鍵指標展開全面測試與細致分析。每一塊成功組裝的電池,都凝聚著團隊成員的心血與汗水;每一組實驗數據,都見證著他們在科研道路上的堅實步伐。談及這段科研經歷,團隊負責人感慨道:“這是一段充滿挑戰與驚喜的旅程,每一次攻克難題,都讓我們對新能源技術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堅定了在科研道路上繼續前行的決心。”
相信在這份對科研的熱愛與堅持下,這支年輕的團隊將在新能源技術探索的道路上不斷突破,取得更多令人矚目的成果,為未來能源發展貢獻屬于他們的智慧與力量。(匡亞茹、孫小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