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兒子突然問我:媽媽,什么是黃片?
當下我有點意外,但還是相對平靜地問他怎么就突然問這個了,他說聽到前后桌的同學在討論,他不知道是什么,就問同學,但同學又神神秘秘地不肯告訴他。
哈,原來如此,那回答起來沒有難度
我心里松了一口氣
果真,我一說,OK連追問都沒有,就過了……
(大家碰到這種情況會怎么答,可以留言交流。我說了啥,文章最后跟大家揭曉哦。)
雖然事情是過去了,但還是挺感慨,現在的孩子接觸信息的來源太多了,可能在我們毫無察覺的某個瞬間,他就長大了。
前陣子有一部大熱的英劇《混沌少年時》,講的就是這個問題。這部片子用非常細膩的鏡頭語言,講述了孩子怎樣被迫早熟、網絡對孩子性觀念的沖擊,以及父母的困惑與無力感。
劇只有四集,卻帶給我相當大的震撼,它會讓我們對孩子所接觸的世界產生全新的認知,可不要一直以為孩子還很幼稚。
01
陌生的兒子
主角是一個只有13歲的少年杰米。
某天一大清早,杰米家里突然闖進一群荷槍實彈的警察,將還在被窩里的他拖出來帶走,原因是,他涉嫌謀殺。
死者是杰米的同學凱蒂,前一天晚上,她被發現殺死于停車場中。
審訊過程中,杰米的父親一直陪在他身邊,他不止一次地質疑警察的問話:
“他還是個孩子。”
“他只有13歲。”
“這樣的問題合適嗎?”
可隨著審訊的深入進行,證據越來越多,杰米父親沉默了,他發現,自己根本對兒子一無所知。
杰米經常在ins上轉發衣著暴露的模特照片,并在評論區留下大量攻擊性的評論。
他覺得,在他這個年紀,男女生之間可以接吻、愛撫。
他不僅看過黃片,還看過跟他同年級的兩個女孩的裸照。
警方給杰米父親播放了一段監控錄像,里面清晰地記錄了杰米是怎樣一刀一刀地殺害凱蒂。
杰米父親崩潰了,他不理解,自己眼中那個瘦弱、內斂、連針頭都害怕的兒子,怎么會做出這種事情。
02
震驚成年人的“暗號”
杰米的犯罪事實無可辯駁,案件最大的難點,是他的作案動機。
警方的調查陷入瓶頸,是因為他們根本看不懂孩子們在網絡上的各種“暗語”。
由于杰米和凱蒂在ins上互動頻繁,他們甚至以為兩人是好朋友,但其實,凱蒂在杰米帖子下方發的評論,看似很友善,卻直戳杰米的心窩子。
重點在表情符號。藍色藥丸代表“你會看到世界想讓你看到的”,紅色藥丸代表“我看到了真實的世界”。
所謂真實世界,就是“二八法則”——80%的女人,會被20%的男人吸引,要想獲得女人的青睞,就得用非正常途徑或招式。
凱蒂評論中的表情符號,暗指杰米是個incel(缺乏性魅力的非自愿性單身),說不會有女人喜歡他。
屌絲
這條評論獲得了大量的點贊,而且,至少有15條類似的評論,在對杰米進行同樣的攻擊。
見多識廣的警長都懵了,那些“暗號”他聞所未聞,而且,杰米只有13歲,單身不是很正常嗎?為什么如此在意incel的稱號?
他不知道的是,這些半大孩子的價值觀已經被扭曲,從網絡延伸到現實,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霸凌氛圍。
校園里,一個男孩被女同學毆打,學生們都嘻嘻哈哈地圍觀,還嘲笑被打的男生是“弱雞”。
連警長的兒子,也因為長相、性格被多名同學欺凌。
杰米和他的兩個朋友,由于缺乏“男子氣概”,更是淪為了被排擠的對象。經常有人從教室窗戶外面,往他們身上吐口水,給他們起侮辱性外號,甚至故意推、絆他們。
長期被嘲諷、霸凌,讓杰米的心理嚴重異化,他迫切地想證明自己擁有男性魅力,證明的方式,就是交一個女朋友。
他瞄準的目標,正是凱蒂。
但凱蒂根本看不上他,她中意另一個男生,為博取他的歡心,不惜把裸照發給了他,結果,那個男生將裸照發到網上大肆傳播,杰米也看到了。
裸照風波后,杰米又有了信心,他覺得,凱蒂肯定會覺得羞恥,進而變得脆弱,這樣,他就可以趁虛而入。
然而,凱蒂在收到他的邀約后,只是笑了笑,說“我還不至于那么慘”。
接著,就在杰米的ins帖子里,發布了那個含有表情符號的評論,諷刺杰米是個“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incel。
自尊心被刺痛的杰米,怒而將刀揮向了凱蒂。
了解慘案發生前的來龍去脈后,我也像劇中的那位心理醫生一樣,倒吸一口涼氣。這個事件中,凱蒂是受害者,杰米是兇手,但同時,杰米又何嘗不是受害者?
隱匿在背后的兇手,是“有毒的男性氣質”,是泛濫于網絡的錯誤價值觀。
03
迷茫又無奈的父母
創作這個故事前,編劇杰克·索恩買了一部手機,花6個月時間,打入青少年的網絡世界內部,發現“二八法則”對他們的深刻影響,這讓育有一個8歲兒子的索恩不寒而栗。
因此,這個劇本是索恩寫給所有父母看的,他希望能夠在父母和孩子的鴻溝之間,搭起一座橋梁,讓父母更關注孩子的內心。
杰米的父親,從小在暴力中長大,他發誓,將來絕不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他做到了,從沒有對兒子女兒使用過肢體暴力。
然而,他還是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暴力,一生氣就會歇斯底里、打砸東西,把老婆孩子嚇得動都不敢動。
杰米深受影響,在和心理醫生交流時,他好幾次情緒爆發,滿口污言穢語。
同時,杰米父親始終覺得,男孩就應該孔武有力、熱愛運動,可偏偏,杰米白凈瘦弱,是個運動。
白癡
父子倆的一個共同的心結是:父親帶杰米去踢足球,杰米踢得很爛,總是被安排去守門,他將求助的目光轉向父親,父親卻故意扭過頭不看他。因為那時,場外的觀眾都在嘲笑杰米,父親覺得丟臉。
可以說,在杰米被灌輸“有毒男性氣質”的過程中,他父親也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杰米不喜歡運動,更喜歡畫畫,但得不到父親認可,他漸漸就不畫了,轉而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找寄托。
母親在他被捕后才回憶起來,他總是一回家就摔門,直奔樓上對著電腦,半夜一點,房間里的燈都是亮的,每次看到,母親就會提醒他該睡覺了,早上還得上學。
杰米一聲不吭,直接把燈關掉,至于他是不是真去睡覺了,誰也不知道。
想到這些細節,母親自責不已,她覺得,如果能在發覺不對勁的時候,就及時干預和引導,或許能將杰米拉回正道。
父親同樣自責,更多的卻是無奈,他痛苦地反駁:現在的孩子不都是這樣嗎?我每天早上6點出門,晚上8點才回家,沒法提供無死角的保護!
杰米沉迷于網絡的行為,太具有普遍意義了。
身處信息社會,智能設備如此發達,只要有一部手機,或一臺電腦,孩子就能接觸到一片無比廣袤的汪洋大海,倘若不加以篩選控制,后果不堪設想。
04
如何應對網絡的“侵襲”?
我上個月寫了一篇文章,講述網絡上流行的“慢腳文化”對孩子的毒害,評論區一片嘩然!
在評論區,媽媽們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怎么讓孩子遠離手機和網絡?
我想這個問題很難用一兩句話就說清楚,在幼兒園和小學,我們確實可以通過強制的手段來規避;但孩子一旦上了初中,肯定是要和同學聯系的,就難以避免的會擁有屬于自己的手機和社交媒體賬號。
“強制管控”肯定不是一勞永逸的方法,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分享的觀點,我很贊同。
她說,不要沒收孩子的手機,更不要試圖去營造一個“真空”環境,孩子對于沉迷手機的壞處,心里肯定是門兒清的,不需要家長過多的嘮叨,控制不住想玩手機是人之常情,大人小孩都一樣。
重要的是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的嚴重性,然后給到他們一點時間,去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自己出一個時間規劃表,每天只能碰手機多少時間?
家長可以從旁輔助和建議,而不是做一個掌控者的角色。只要孩子和父母同處于一個課題中,允許孩子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犯錯,再糾正,事情就不會往失控的方向發展。
其實說到最后,讓孩子少看手機最根本的還是要讓他們內心有足夠的支撐,有足夠穩定的精神內核。
即便是在多元復雜的環境中接受了良莠不齊的信息,依然能清晰的判斷和界定,什么是能被自己吸收消化的,什么是必須批判遠離的!
而最簡單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堅持長時間的有營養的閱讀。豐盈自洽的內心永遠是抵御“兇險”世界最好的盔甲。
好了,回到開頭留下的那個小懸念,我是這么回答OK的,黃片是一些男男女女赤身裸體的,這本是很隱私的,但有些人把它拍成了視頻。
聽到“裸體”兩個字時,OK面露不屑地發出了“ye~”的一聲,他的疑問得到了解答,于是這事就過了……
孩子真是有意思的生物體!我們一起時刻準備著迎接他們帶來的意外和挑戰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