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江淮大地,總在茶尖上蘇醒得最早。當晨霧尚未散盡龍眠山的褶皺,雙溪村的千年茶脈已在春風中蘇醒。4月10日,孔城中學的200余名師生背著行囊踏入這個被《桐城風物志》記載為“桐城小花發祥地”的古樸村落,展開了一場沉浸式的茶文化溯源之旅。
青黛色的茶壟如琴鍵般綿延,采茶師傅的竹簍在翠浪間起伏,昨日剛下過一場大雨,尚未蒸發的水珠被師傅翻飛的指尖所驚醒。學生們頭戴斗笠,手持傳統竹簍,學著將虎口輕輕一提,翠綠的嫩芽便離枝入掌。采茶師傅穿梭其間,耐心指導:“注意兩葉抱芯的采摘標準,這樣的茶青才能做出‘形似蘭朵、香若幽蘭’的特質。”“一芽一葉初展時”的古訓在學子們的指尖生根,那些被晨光鍍金的葉片,在竹篩中簌簌作響。
古法技藝的指尖傳承
手工制茶坊內,八口鑄鐵炒鍋依次排開。“殺青要‘抖悶結合’,就像書法講究輕重緩急。”雙溪村老書記吳義田一邊示范一邊講解。學生們戴上棉紗手套,在220℃的鍋溫前小心翼翼翻動嫩葉,當指尖觸到滾燙的茶青時,陸羽《茶經》中“采不時則神散,蒸不熟則色濁”的墨痕,在掌紋間幻化成了跳動的炭火,將千年前的月光與今朝的晨露同時凝結在葉脈的紋路里。
千年茶脈的立體畫卷
在桐城小花茶文化館里,一卷茶香氤氳的百年史冊在桐城小花茶文化館徐徐展開。“龍眠靈韻 桐城小花”浮雕墻上栩栩如生的雕刻出三幅歷史場景;泛黃的《龍眠雜憶》古籍與徽州茶具陳列在玻璃展柜中相映,勾勒出中華茶史的脈絡;“品茗話茶 小花綻放”展區里,采茶竹簍、木制茶模等農具實物,配合“電子翻書”的科技互動,還原了傳統制茶場景。古老的歷史文化與一旁嶄新的2024年“中茶杯”金獎證書并列,訴說著茶文化與時代共進的傳奇。
當最后一道茶湯注入青瓷盞,龍眠山巔的晚霞正為茶山鍍上金邊。這場漫步茶壟間的自然之旅,不僅讓年輕學子觸摸到中華茶道的千年脈動,更見證了一個古茶村在鄉村振興中的破繭成蝶。正如茶經所述“茶之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雙溪村正以一杯春茶的誠意,續寫著屬于這個時代的茶香故事。
▌來源:
▌責編:木子 小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