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阿拉善4月18日電 題:大漠邊關的守望者:從維和勛章到邊境脊梁
作者 陳峰 劉珊 胡偲琪
4月的額濟納旗,朔風卷起黃沙,在廣袤的戈壁上勾勒出蒼勁的線條。天剛破曉,吉呼楞的越野車已碾過戈壁的碎石,沿著蜿蜒的巡邊路向著中蒙邊境線駛去。出發前,他照例繞行至“責任鐵路區”,在這段十余公里的鐵軌旁,吉呼楞俯身檢查圍欄,撥開掩埋鋼軌的流沙,確認無誤后,他才調轉車頭,朝著78.64公里的中蒙邊境線疾馳而去。
圖為巡邊的隊伍穿行在戈壁深處。胡偲琪攝
吉呼楞戍守的這片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最西端的土地,北與蒙古國接壤。干旱、風沙是這里的常客,尤其春季,沙塵暴能將天地染成混沌的昏黃。
吉呼楞——這位“85后”的退伍軍人,大學畢業后當過兵,也曾參加過維和任務。如今他回到故鄉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溫圖高勒蘇木,成了邊境線上“移動的界碑”。
“我既是鐵路護路員,又是中蒙邊境的護邊員。”面對自己的多重身份,吉呼楞說,“雖然我已經退伍了,但我心中守護國家的使命從未褪色。”
到達中蒙邊境線,巡邊的隊伍穿行在戈壁深處,吉呼楞和隊友們仔細查驗每一處界標、網圍欄等。
“鐵絲網是否松動?界碑字跡是否清晰?是否有牲畜越界?還要排查可疑人員等,我們的任務可多呢。”風沙撲打在他的臉上,但前行的腳步未曾有絲毫減慢。
吉呼楞堅定地說:“腳下的土地是我的家,眼前的邊界是國界,固邊、護邊我只是盡一份小力,邊穩了,家才能穩。”
結束巡邊工作,吉呼楞回到家。架子上,那枚“和平勛章”和“維和防暴警察獎章”靜靜地擺在那里,格外引人注目。這兩枚獎章,是他2014年在利比里亞參加維和工作時獲得的,見證了那段難忘的經歷。
(資料圖)圖為吉呼楞參加維和工作。受訪者供圖
“我父親是軍人,受他的影響,從軍夢從小就種在了我心里。”吉呼楞摩挲著勛章,目光里泛起微光。大學畢業后他毅然從戎,4年的磨礪讓他憑借過硬的軍事素質,入選中國維和防暴隊,踏上了利比里亞的土地。
“我們剛到那里就碰上埃博拉疫情暴發,所以在日常防彈衣、頭盔、槍械加持的基礎上,還要套上厚厚的密不透風的防護服,這整套裝備加起來足有50斤。當地氣溫又常常飆到50℃,每天巡邏回來,衣服濕得像是剛從水里撈出來一樣。”吉呼楞回憶道。
說話間吉呼楞嘴角又微微上揚,“但那里的孩子們十分喜歡中國軍人,總是沖我們豎起大拇指。還有那里的村民,每當我們的車輛經過村莊,都會有人自發地列隊鼓掌迎接我們,直到揚塵吞沒我們的背影。”
思緒收回,吉呼楞又趕忙走出屋子發動了汽車,這次要前往的是他的牧草標準化種植基地。原來吉呼楞不僅是一位戍邊人,還是當地名副其實的致富帶頭人。
為解決邊境牧區飼草料短缺、價高的難題,他投資30萬元在溫圖高勒蘇木建成標準化基地,引進“水培牧草”無土栽培項目,日產量達400公斤,既破解了"草料荒",又帶動32戶牧民年均增收5萬元。
圖為吉呼楞在牧草標準化基地查看牧草長勢。劉珊攝
結束了一天的忙碌,暮色中的邊境線上,吉呼楞的越野車燈光刺破蒼茫。他的手機相冊里,既有界碑前的巡邏日志,也存著牧草基地的生長記錄。
“邊穩家安,草茂人興。我的這身軍裝只是換了形式,守好家鄉的這片土地,是我認準了要干一輩子的事兒。”他凝望著遠方的邊境線,笑著說道。(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