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花信有風。當黃河兩岸的春風吹過晉祠周柏的蒼勁虬枝,吹過平遙古城的青磚綠瓦,吹過佛光寺里的經卷簡牘,我們仿佛聽見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在書頁紛飛間流淌的聲音。書頁隨風翻動,文明古今交響,山西的面貌也更加清晰:這是徐霞客在游記里丈量過的表里山河,是王之渙在《登鸛雀樓》里感慨過的滔滔黃河,是趙樹理在《小二黑結婚》里回望著的山間田野,是笛安在“龍城三部曲”中眷戀著的故土鄉情……
去歲彩云追“閱”,今朝閱“晉”山河。又是一年人間四月天,在第30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第四屆全民閱讀大會即將在山西太原拉開帷幕。“培育讀書風尚 建設文化強國”,大會的主題與三晉大地的精神底蘊一脈相承。當全民閱讀大會與山西相遇,在這片誕生過《詩經·唐風》、晉國史書和侯馬盟書的沃土上,我們仿佛看見千年文脈的根系正在新時代的土壤中萌發新芽。
閱讀可以知所從來
當我們在閱讀山西,就是在跨越時空與歷史對話。
如果說山西是一本書,那么封面便是奔騰的黃河和巍峨的太行,翻開扉頁,映入眼簾的則是五個大字——最早的中國。從西侯度點燃人類認知世界的火種到陶寺觀象臺前先民仰望星空的哲思;從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到晉韻唐風、民族融合的壯闊史詩,山西這本書太過厚重,密密麻麻的文字全是對華夏文明最原始的書寫。
運城市芮城縣西侯度遺址
閱讀山西,那些鐫刻在甲骨上的卜辭,那些泛著冷光的青銅銘文,那些沉睡在石窟里的經卷,那些深藏在古建壁畫上的丹青,都得以穿越千年與我們相逢。
閱讀山西,我們能看到秉筆直書的傲骨在血脈中激蕩,那是司馬光在夏縣涑水書院編纂《資治通鑒》時的執著;我們能聽到金戈鐵馬的嘶鳴在濤聲中回響,那是羅貫中在清徐撰寫《三國演義》時的艱辛。當我們一起閱讀山西,凝固的歷史重新流動,精神的傳承生生不息。
閱讀可以明其將往
當我們在山西閱讀,就是在見證發展與時代共振。
在山西,晉商票號里泛黃的賬本、喬家大院中斑駁的家訓、絳州澄泥硯上未干的墨跡,都在訴說著這片土地對閱讀的虔誠。而當數字浪潮裹挾著信息碎片奔涌而來,閱讀這一古老的精神活動,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紙張翻動的范疇,轉而演變為一種多元、沉浸、交互式的知識探索與文化體驗。
絳州澄泥硯制作工藝
當永樂宮壁畫上的飛天衣袂在數字化技術中翩然舞動,當《趙城金藏》通過全息投影重現光華,當《藏在山西博物院的十二生肖》繪本通過AR技術“活”了起來,這片土地上的文化遺產正以科技為筆,續寫著新的文明篇章。
在山西閱讀,我們在右玉“不毛之地”變“塞上綠洲”的奇跡里,讀懂了《齊民要術》的當代演繹;在太鋼研發“手撕鋼”的征程中,看到了《天工開物》的現代回聲。在山西閱讀,我們能看到一個古老文明在數字技術的浪潮中擁抱創新的底氣。
文明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全民的參與,而全民閱讀恰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自2014年起,“全民閱讀”連續12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上升為國家戰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當閱讀來到“紙電融合、萬書互聯”的新時代,山西交出了全民閱讀的亮眼答卷。從《山西省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的頒布實施到“書香三晉”文化品牌的精心打造;從行政村全覆蓋的18800多個“農家書屋”到讓書香一路的“流動圖書車”;從“晉書房”的日與夜到山西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室的薪火相傳,全民閱讀蔚然成風,浸潤著三晉大地。
和光同塵,與時舒卷。如今,站在鸛雀樓眺望黃河入海,我們依稀還能聽見古老文明與時代浪潮的澎湃和鳴。第四屆全民閱讀大會在山西召開,恰似在文明長河的“幾”字彎處豎起一座精神航標。人間四月,春光明媚,讓我們一起在書香三晉里閱讀,閱見文明之光,閱見時代之變,閱見山河之闊!
本文刊登于《記者觀察》2025.4(上)第10期 總第666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