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技術與文化交融的新浪潮下,一部以喀什為敘事核心的微短劇《我在喀什等你》正悄然綻放光彩。這部由深圳市紀錄片發展促進會、深圳對口援疆前方指揮部與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聯合發起的超高清微短劇,由深圳市聚和天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拍攝制作,以喀什的歷史底蘊與民族風情為藍本,用光影藝術講述絲路故事。然而,其創作歷程卻充滿挑戰與堅守,總制片人張??∨c編劇李凱軍及其團隊以匠心與汗水,鑄就了這部文化精品。 該劇已入選2024年廣東省原創網絡視聽精品項目庫。
一、扎根喀什:從采風到劇本的“文化苦旅”
為真實呈現喀什的多元文化,總制片人張??ьI團隊多次深入喀什古城、帕米爾高原、塔縣石頭城、盤橐城、喀什博物館等地采風。圍繞劇情所刻畫的人物,他們走訪民間藝人、歷史學者,挖掘千年古城背后的故事,記錄喀什當地的民俗風情。編劇李凱軍坦言:“每一集劇本的打磨,都需平衡劇情發展和當地景觀的無縫鏈接,讓觀眾隨著劇情,自然而然地進入喀什厚重的歷史,欣賞喀什壯美的風光。避免‘走馬觀景式’的淺層表達?!?風景和劇情輝映,人物與歷史共鳴是這部劇的一大特色。第一次赴喀什調研,在一家民俗的服務臺,李凱軍看到墻上貼著一張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電影海報:《冰山上的來客》。原來,這部膾炙人口的經典影片就是在喀什所拍。這一細節,頓時激發了編劇的創作靈感,在隨后的創作中,他把《冰山上的來客》的插曲,作為重要的藝術元素融入到劇情之中,壯美的大漠雪峰,動人的優美旋律,連同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共同打造了一臺令人回味無窮的視聽盛宴。
二、科技賦能:跨越技術與創意的雙重挑戰
作為“數字文化喀什”項目的核心內容,《我在喀什等你》首次嘗試將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與傳統敘事結合。劇中場景如喀什博物館、香妃園、盤橐城等均通過全息投影技術復現,制作團隊需在保留建筑原貌的基礎上,設計符合劇情走向的極具民族特色的地標性場景。李凱軍提到:“技術團隊與編劇的磨合是難點,如何在‘科技炫技’與‘情感共鳴’間找到平衡,曾讓劇本數易其稿?!?/p>
三、深喀協作:跨越地域的文化共振
項目背后是深圳與喀什兩地的深度聯動。深圳市對口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總指揮謝海生指出:深圳在數字技術、影視制作等領域的優勢,為文化潤疆和喀什文化資源轉化提供了支撐,但兩地文化差異也帶來創作理念的碰撞。例如,如何將喀什的慢節奏生活融入快節奏的微短劇敘事?主創團隊以“走進去”——摹繪歷史,“跳出來”——觀照現實的“時空交錯”手法,通過現代青年與歷史人物的交集,串聯起古今喀什的變遷,既保留地域特色,又符合當代年輕觀眾的審美需求。
項目組與援疆指揮部座談會
四、匠人精神:以微短劇撬動文旅新生態
《我在喀什等你》不僅是一件藝術作品,更是文旅融合的創新嘗試。劇中人物、情節、場景與喀什特色旅游路線深度綁定,觀眾可以通過互動地圖“按劇索景”,“觸景共情”,沉浸式體驗劇情同款打卡地。制片人張??∠壬硎荆骸拔覀兿M^眾不僅是看劇,更能走進喀什,成為故事的一部分。” 這一理念與新疆“微短劇+文旅”戰略不謀而合,正如自治區文旅廳專家所言:“文旅微短劇需跳出風光片邏輯,以劇情驅動文化認同與消費轉化?!?/p>
結語:絲路新聲,等你共聆
《我在喀什等你》的誕生,是數字時代下文化傳承的破局之作,更是深喀兩地協作的縮影。主創團隊以腳步丈量喀什,以匠心雕琢劇本,終將這片土地的呼吸與心跳凝練為16集光影詩篇。未來,該劇計劃登陸騰訊視頻、愛奇藝等平臺,并聯動短視頻傳播,助力喀什成為“一帶一路”上的文化新地標。正如劇名所寓,喀什正以開放的姿態,等待世界聆聽它的故事。
來源:《我在喀什等你》項目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