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無論是繁華都市還是小街小巷,都能看到不少外國游客的身影。
其中,來自美國的游客尤為顯眼,他們三五成群,手里拎著大包小包,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
你可能會以為,他們只是來中國旅游順便買點紀念品吧?
其實不然!事情遠沒有這么簡單。這些美國游客雖然掛著“代購”的名頭,但背后的目的可不一般。
要了解這股美國游客涌入中國的熱潮,還得從那場大洋彼岸的關稅風波說起。
近年來,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加劇,關稅政策起伏不定,就像坐過山車一樣讓人捉摸不透。
前段時間,美國政府再次揮起關稅大棒,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涵蓋范圍從電子產品到日用百貨無所不包。
這一舉措讓美國普通消費者瞬間緊張起來。
關稅一漲,進口商品的價格就直線飆升,超市里的商品價格高得令人咋舌。
面粉、雞蛋等日常必需品的價格翻了一倍,而像手機、平板電腦這樣的電子產品更是動輒比以前貴幾百美元。
本就高昂的物價再疊加關稅影響,普通家庭的日子變得更加艱難。
于是,美國人開始采取行動——囤積生活必需品,仿佛要把整個超市搬回家。
然而,囤貨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很快,他們意識到,在國內購物實在太貴,不如直接飛到中國進行“掃貨”。
原因很簡單:首先,中國商品種類豐富、質量可靠、價格實惠;其次,中國還有個非常貼心的政策——離境退稅“即買即退”。
這項政策簡直是如虎添翼,購物后當場就能拿到退稅,省下的錢足夠再買一堆東西!
于是,大批美國游客收拾行裝,浩浩蕩蕩地來到中國,開啟了一場別具特色的“購物之旅”。
起初,很多人以為他們是來做代購生意的。
畢竟,代購早已成為一種常見的商業模式:找一個靠譜的人從中國購買便宜的商品,帶回美國轉手賣掉賺取差價。
但沒過多久,大家就發現事情不對勁了——這些游客買的商品完全不像代購的風格!
走進上海的購物中心、廣州的批發市場或者北京的商場,你會發現美國游客推著裝滿物品的購物車。
車里裝的不是名牌包包或奢侈化妝品,而是面粉、雞蛋、洗衣液,甚至還有電飯鍋和吹風機這樣的家用電器。
更有趣的是,他們不僅囤積食品和日用品,連電子產品也不放過。深圳的電子市場最近異?;鸨?。
美國游客聚集在那里挑選手機、平板電腦、耳機,甚至有人購買掃地機器人!
這時候你可能就會疑惑了:他們買這么多東西真的是為了自己用嗎?
對于許多美國游客來說,這次中國購物之旅不僅僅是為了省錢,更是一種對抗關稅壓力的方式。
關稅導致他們的日常生活成本大幅增加,去超市隨便買點東西就得花一大筆錢。
特別是中產階級家庭,原本過著舒適的生活,現在卻不得不精打細算,連買袋面粉都要反復比較。
因此,飛到中國購物成了一種“抗爭”的表現。
他們通過實際行動告訴自己:我依然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我的生活質量不會因為關稅而下降!
一位美國游客在接受采訪時直截了當地說道:“在美國,買個電飯鍋需要200美元,而在中國只要50美元,還能享受退稅。”
除了省錢之外,他們還看重中國商品的多樣性和性價比。
盡管美國是發達國家,但其超市的選擇其實并不豐富,尤其是日用品和電子產品,品牌單一、款式老舊,價格卻居高不下。
相比之下,中國的市場簡直就是“購物天堂”!無論平價還是高端,傳統還是新潮,應有盡有,讓人挑花了眼。
而且,中國制造的質量早已今非昔比,很多商品的性能甚至優于美國本土產品。
更不用提“即買即退”的政策了,這簡直是一招制勝。在商場購物后,拿著發票去退稅點,馬上就能拿到現金或退回卡里,流程快捷無比。
目前,美國國內的經濟形勢并不樂觀,通貨膨脹、供應鏈問題以及能源危機等問題讓普通人感到焦慮不安。
許多人擔心,今天還能飛到中國買便宜貨,明天呢?如果關稅再次上漲,或者國際局勢發生變化,該怎么辦?
這種“囤貨心態”其實并非美國人獨有。
回想一下我們自己,在疫情期間,不也有人在家里囤米囤油嗎?
歸根結底,無論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面對不確定性時,都希望為自己多留一些保障。
信息來源: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帶動入境旅游持續火熱|央視新聞“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離境退稅“即買即退”含金量持續上升!|大眾日報中國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商品已上架銷售,美國游客掀起“反向代購”|上觀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