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2025年4月16日,美國國土安全部長克麗絲蒂·諾姆公開向哈佛大學發出最后通牒:若不在限定日期內提交在美外國學生簽證持有者的“非法與暴力活動”信息,哈佛將被取消招收國際學生與交流學者的資質。這一聲明不僅在美國學界引發軒然大波,更令全球學術界嘩然——美國政府正在將高校治理政治化、情報化,甚至不惜以國家安全名義,撕毀高等教育對國際社會最基本的承諾。
要知道,取消國際生招生資質,是對一所大學最具殺傷力的打擊之一。美國高校尤其是頂尖私立大學,其國際聲譽與全球人才吸引力,正是建立在“開放包容、多元自由”的制度基礎上。而國土安全部此次強制哈佛“交人、交名單”,否則吊銷其招收資質,本質上是將高校變為政府控制下的情報節點,使大學從知識共同體淪為國家安全系統的附屬機關。
這一極端威脅,不僅直接針對哈佛,更是對整個美國高等教育體制的深度警告。學生和交流學者項目(SEVP)由國土安全部掌控,是所有招收國際學生的美國大學賴以生存的制度基礎。失去SEVP認證,意味著學校將無法為國際學生發放簽證支持文件,直接導致其全球招生體系崩潰。政府用這項行政工具對高校“下狠手”,已經徹底打破了學術自治與行政邊界的底線。
值得注意的是,諾姆的威脅不僅限于資質吊銷。她同日還宣布取消向哈佛大學發放的兩筆合計超270萬美元的撥款,并配合白宮凍結其22億美元多年期撥款與6000萬美元合同。這一系列“財政絞殺”手段顯示,特朗普政府對哈佛的打擊,早已進入系統性、政治化、懲戒性的全面攻勢。
從表面看,這場沖突的導火索,是美國高校近年來爆發的大規模親巴勒斯坦抗議潮,政府認為部分抗議行為涉及“反猶主義”和“校園暴力”。而哈佛,因其在處理抗議事件中未公開譴責、未積極“清除異見”,被認定為“縱容極端主義”的典型。這一邏輯之荒唐,在于它徹底顛覆了大學作為思想市場、言論論壇的本質,將政治忠誠置于學術中立與制度程序之上。
哈佛大學校長艾倫·加伯16日回應稱,政府的要求“遠超聯邦權力范圍”,強調無論哪個政黨執政,都無權決定大學教什么、招誰、研究什么。這是一次罕見的強硬表態,也反映出高等教育界對當前政治施壓的警覺與抵抗。然而在特朗普政府極具破壞力的行政工具面前,單靠道義回應已顯得力不從心。
事實上,自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其政府對高校的整肅已經悄然鋪開。除了要求“反猶清理”,他們還試圖廢除多元化傾斜招生政策,壓縮學術自由空間,禁止高校在課程、研究、雇傭方面擁有太多“自治權”。而這次以簽證資質相威脅,堪稱特朗普高教政策中最具標志性的一步——他不僅要管大學怎么教、怎么招、怎么說,還要控制誰能進大學,誰配接受美國的高等教育。
而這一威脅行為對國際教育秩序造成的傷害遠不止于哈佛本身。哈佛是全球最具標志性的大學之一,其招收國際生的數量和質量在全球高校中都處于金字塔尖。如果連哈佛都可能因政治不合而失去國際招生資格,那么其他學校呢?那些依賴國際生學費維系運營的中小高校,又將如何面對“政治忠誠審查”的寒潮?
對全球家長與學生而言,這種政策傳遞出的信號也極其負面:美國高校已不再是一個單純追求知識與真理的學術港灣,而正在成為意識形態過濾場與政治審查工廠。簽證資格不再基于學術標準、項目質量,而是要看你校長是不是“反猶”、教授有沒有“言論不當”、學生是否參加了“敏感抗議”。
長此以往,美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吸引力將被侵蝕殆盡。自由的氛圍消失、隱私無法保障、簽證風險升高、政治干預無孔不入,誰還愿意為一紙美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冒上國家安全審查與被遣返的風險?
這一事件是美國政府將“國家安全”武器化、行政權力極限化的縮影。它揭示出特朗普政府并未打算尊重哪怕是最象征性的制度底線,而是要用赤裸裸的行政強迫重塑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結構,首當其沖的就是對知識系統的控制。
哈佛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今天它被威脅吊銷資質,明天就可能輪到耶魯、斯坦福、哥大,乃至整個美國高等教育體系。這一波打壓潮,若不被堅決抵制,美國大學將徹底失去作為“自由之地”的最后尊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