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爾德說:“老年的悲劇不在于一個人已經衰老,而在于他依舊年輕。”
一開始,我是不理解這句話的,一個人永遠年輕,不好嗎?
后來我理解了,一個上了年紀的人,還把自己當成年輕人,就是不愿意面對現實的表現。
如果有一天,老人臥病在床,什么都干不了,就徹底把“年輕的思維”打碎了,并且此刻已經沒有了挽回的余地。
因此,聰明的人,總是未雨綢繆,在不同的年紀,說符合年紀的話,做符合年紀的事情。
作為父母,一旦兒女成年了,就意味著家庭開始換代,如果停滯不前,一直在“當下”,就會被社會和未來毒打。
當下,很多負能量的消息,充斥我們的生活,一旦父母無法辨別,還認可了,就帶著家庭走向極端,毀掉了兒女的福氣。
01
父母認同兒女不婚不育的決定,毫無遠見。
有一句富有哲理的話:“昨天的太陽,曬不干今天的衣裳。明天的大雨,淋不濕今天的自己。”
有些事情,已經過去了,還糾纏不放;有的事情,注定要來,還無動于衷。這是很可怕的。
很多父母,因為曾經結婚的時候,遭受了各種磨難,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也跟著社會上的一些人,瞎嚷嚷,結婚有什么用,是要找一個人欺負自己嗎?是要被離婚嗎?
尤其是父母感情不和的家庭,爭吵的時候,心都涼了;要是離婚,這天都塌下來了。對婚姻一次次失望,就一次次把類似的痛苦,傳遞給兒女。
父母也會看手機,通過小視頻,小信息,發現一些丑陋的婚姻。同樣,轉身就把看到的,告訴兒女。
至于生孩子的問題,很多父母認同一句“如果生下孩子來繼承我的窮,不生也是一種善良”。
不知不覺,一個家里的人,都認為“丁克”,就好。以后存錢,老了就請人伺候。
明顯,丁克家庭是沒有遠見的。他們很老的時候,會因為沒有子孫,財產被人惦記。萬一老人都糊涂了,什么都可以被騙走。
金錢不是萬能的,可以買到服務,但是買不到人情味,買不到血脈帶來的溫暖。
控制孩子的數量,不帶來巨大負擔,是可以理解的,一個孩子都不要,顯然是愚昧的。
孤獨終老,不是忽然冒出來的,而是錯誤的婚姻觀帶來的結果。
父母們,要看幾十年之后,自己過世了,兒女是孤獨好,還是有伴侶、兒女照顧好。
02
父母認同讀書無用論,讓兒女早早去打工。
“本科生,也去送外賣了;博士生,都應聘環衛工......初中生也能當老板”,不知從哪一天開始,大家都在議論文憑貶值,都在嘲諷那些讀書多,卻收入低,工作不好的人。
也不知為什么,看到一個初中生發大財了,我們就認為天下初中生,都發大財了;也不看看,在工廠流水線上,有多少初中生。
讀書和職業,收入是成正比的,只是很多高學歷的人,暫時困頓。
作為70后,我就非常明白,讀書和不讀書的人,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人生大不一樣。
我上初中的時候,很多村里人都說:“讀書不行,去東莞打工啊。”
上世紀九十年代,確實有一大批打工人,賺錢了,也在老家蓋了新房子。
那時候,能夠考上中專的,是鳳毛麟角;能夠考上大學的,離不開父母的托舉,更是幸運兒。
我們這一代人,在社會上打磨了二三十年。回頭看,通過讀書,進入體制內的人,生活輕松多了,也能夠安然退休。很多同齡的大學生,就是去打工,也能混到管理層。
打工的人,如果不穩定,也許養老保險都沒有,以后老了,都不知怎么辦。一些五十多的人,在工廠流水線,累得不行。
沒有讀書,一個人改變命運的方法,是非常有限的。讀書多,也許不會發大財,但是路會寬一些,機遇也多。
父母們,認同讀書無用,就是讓兒女的路,越來越窄。若干年之后,兒女發現自己被邊緣化了,再去讀書,太晚了。
03
父母認同養老是社會的責任,習慣了等、靠、要。
在上世紀,很多父母看了這樣的標語:只生一個好,政府幫養老。
很多人就抓住這一點不放手:我老了,就應該政府管。如果沒有享受低保、社保、住房,就去村里鬧。
也有一些愚昧的兒女,把老父母送到村委會,或者民政大廳,就再也不管了。
還有一些年輕人,因為父母取消了低保,憤憤不平,非要討個說法。
亳州廣播電視臺《政風行風熱線》欄目中,民政工作人員,就說了一個大家熱議的觀點:自己是盲人,身患多種疾病,原本是低保戶,今年被告知由于女兒是教師,低保資格被取消了。
有人認為,女兒不要給父母養老,憑什么父母不被社會、國家善待?
“百善孝為先”,為什么家庭的孝道,被大家分成三六九等,被封建思維限制。
作為父母,不要認同兒女不孝是應該的,不要認同社會會管你的余生。應該傳承好家風,兒女是晚年的養老力量。
當然,父母也可以借助社會的好政策,促進晚年的幸福。比方說,繳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申請公租房等。
學會依靠家庭、自己,依靠當下的好政策,幾代人都順順利利。
04
每一個人,都有認知偏差。
作為父母,是家里的領頭人,要想辦法提升認知,而不是人云亦云,自私自利。
鼓勵兒女結婚生育,從二十歲就考慮六七十歲的生活。
支持兒女多讀書,取得更多技能,學歷,在社會上輕輕松松工作。
傳遞好家風,帶頭孝順老人,謀劃自己養老。
做一個有遠見的人,帶著子孫,穿過風雨,就有彩虹。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