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志愿軍排長郭忠田私自放走了美軍50多輛坦克,卻帶領全排以0215的戰損率,創造了我軍至今無人超越的奇跡。
郭忠田,1926年1月生在吉林長春懷德縣一個叫興龍溝的小村子。家里窮得叮當響,祖上幾代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他小時候跟著爹媽下地干活,扁擔壓得肩膀紅腫,長大后卻對當兵打仗特別上心。1945年日本投降,他沒猶豫,背上包袱跑了幾十里山路,投奔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從扛槍的新兵到沖鋒陷陣的老兵,他在遼沈戰役里第一次嘗到戰場的滋味,炮火里他沒退過一步。后來渡江戰役,他站在木船上指揮,炮彈炸得水花四濺,他愣是沒眨眼。到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他已經是第38軍113師337團1營1連2排的排長了。
1950年11月底,郭忠田帶著全排奉命急行軍趕往葛峴嶺。這地方是個要害,山高路險,守住了就能卡住美軍南逃的命脈。那天早上,美軍先頭部隊剛被他們打得稀里嘩啦,緊接著50多輛坦克就殺過來了。戰士們都攥緊了槍,可郭忠田卻冷靜得嚇人。他算了一筆賬:坦克皮糙肉厚,志愿軍的輕武器根本啃不動,跟它們硬碰硬,全排都得交代在這兒。可坦克后面跟著步兵和卡車,那才是美軍的軟肋。放走坦克,直搗后方,打亂敵人陣腳,這才是贏的路子。于是,他大手一揮,示意全排別動,等坦克過去再說。
坦克一走,美軍的步兵和卡車就進了伏擊圈。郭忠田選的小山包位置絕妙,緊貼公路,地勢陡,上面還有塊大石頭能藏人。他一聲令下,機槍、手榴彈全招呼上去。一輛彈藥車被炸翻,火光沖天,碎片亂飛,美軍步兵當場懵了,有的跑,有的倒,公路上亂成一鍋粥。美軍反應過來,飛機炸彈鋪天蓋地砸向葛峴嶺主峰,可郭忠田早料到這招,壓根沒在那兒布防。小山包上的戰士們躲在石頭后面,硬是沒傷一根毫毛。飛機一走,他們又殺出來,子彈打光了就上手榴彈,手榴彈沒了就拼刺刀。美軍步兵一波波沖上來,喊得震天響,可愣是沒討到便宜。打到傍晚,美軍扛不住了,丟下215具尸體跑了。
這場仗,郭忠田全排31人,一個沒少,對面美軍卻死了215個,戰損率0:215,簡直不可思議。要知道,美軍有坦克、有飛機,裝備比志愿軍強太多,可郭忠田硬是靠腦子打贏了。他沒逞英雄,沒瞎指揮,而是看準了敵人的弱點,抓住了機會。放走坦克不是膽小,是算計;打步兵不是莽撞,是戰術。這仗打得聰明,打得狠,志愿軍總部都炸了鍋。彭德懷親自發電報表揚,第38軍上下都拿這事兒當傳奇講。郭忠田被封為“一級戰斗英雄”,2排也成了“郭忠田英雄排”。
仗打完,郭忠田沒驕傲,繼續帶著部隊往前沖。那幾年,他一直保持著那股冷靜勁兒,指揮起來從不含糊??姑涝Y束后,他回了國,退役后日子過得平平淡淡。晚年他不愛提當年的事,偶爾跟家人嘮叨一句:“那時候就是想讓美國人知道,中國人不是好欺負的?!彼ナ篮螅饙s嶺阻擊戰被寫進書里,成了抗美援朝的一張名片。他的名字不光是榮譽,更是個提醒:英雄不靠運氣,靠的是膽識和擔當。
郭忠田的故事,不是光講他多牛,而是讓人看到那時候志愿軍的血性。他們沒啥好裝備,吃不飽飯,穿得破破爛爛,可硬是憑著一股勁兒,把美軍打得滿地找牙。放走坦克這招,不是誰都能想出來的,更不是誰都敢干的。他賭對了,也贏大了。這不是運氣,是智慧,是對戰友負責,對國家負責。那會兒的中國,剛站起來沒多久,啥都缺,可就是不缺這種硬骨頭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