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17世紀,走私盜匪問題始終困擾著明朝海疆,其中又以來自閩南-粵東的集團最為頑固。他們頻繁出沒于長江口到北部灣之間,實踐著“達則攻城略地、窮則獨善南洋”的斗爭哲學。一旦遭遇官軍集中圍剿,便毫不猶豫的轉移至呂宋、文萊、泰國等外夷番邦,讓遠征能力低下的水師感到無可奈何。
當然,凡事皆有例外。明朝水軍雖羞于亮劍南洋,卻有足夠底蘊對越南北部施加壓力。他們在1566年發起追擊,直抵紅河流域的萬橋山沿岸,徹底封殺掉大海盜吳平的再起野望。
閩南與潮汕地區向來是倭寇出沒的重災區
早在嘉靖朝初年,吳平出生于福建漳州的詔安縣。雖然家境普通、身材短小,但自幼聰慧好兵、智略非凡,成年后更是不甘屈居人下。在正式成為海盜前,他曾靠當家奴維持生計,繼而糾集同鄉伙伴上山為盜。最后還是偷偷買船下海,成為閩南-潮汕海寇集團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很湊巧的趕上倭寇風暴,迅速將隊伍規模擴充過萬,還在江湖地位上超過林道乾、林鳳和曾一本等知名首領。
吳平在海盜集團中擁有較高地位
正因如此,吳平成為朝廷重點針對的倭寇首領,被名將戚繼光點評為勁敵。他以潮汕水域的南澳島為基地,分別建造三座小城用于防御和物資儲備,穩固程度超過許多滿布于近岸水域的小型島礁。故而在閩浙兩省海盜遭重拳打擊后,仍有充足資源策動反擊。例如在1565年聚眾萬余,打造戰艦數百艘,轉而襲擊廣東的惠州、潮州等地。
因為上限不高海盜們往往很難攻取重要城市
奈何海盜武裝始終上限不高,吳平的絕地反擊不僅沒什么建樹,反而將自己置于眾矢之的。遠在北京的皇帝親自指揮,派遣兩廣提督吳桂芳與福建巡撫汪道昆協同部署,將兩大抗倭名將戚繼光和俞大猷都召集過來。雙方兵合一處、水陸并進,再分三隊同步搶灘登陸,拿下堪稱海寇核心的南澳島。此戰往往被后世判定為嘉靖朝倭寇風波的平息標志,但狡詐且命大的吳平還是率40艘船殺出重圍。
南澳島丟失后海盜們被迫轉往越南暫避
當年冬季,殘存的800名海盜輾轉雷州半島與海南,索性頭也不回的逃至越南北部。他們落腳的萬橋山具體位置已不可考,但大體上應在紅河入海口附近。這里曾是秦漢三國階段的海上絲綢之路重鎮,也是宋元明清四朝海盜的避難所。無論由什么傾向的政權掌控,都樂于靠庇護走私集團獲取一定分成。乃至反過來予以收編,充當臨時工性質的海軍艦隊。
越南北部的紅河流域
不過,嘉靖時期的越南北部,恰好由謀反自立的大將莫登庸建立。由于無法攻滅南部的后黎朝舊部,又面臨北面的明朝軍事威脅,只能選擇以“安南都統使司”身份茍活。實則繼續對內稱帝,并用家族子弟到地方各州予以統治,對名義上的宗主更是陽奉陰違。否則吳平的海盜船隊斷然不敢落腳。只是能受到的保護相當有限,唯有憑一己之力應對官軍追擊。
蝸居越南北部的莫朝
另一方面,兩廣總督吳桂芳也不想放過他們。不僅傳檄安南方面協助討伐,還派總兵湯克寬的廣東水師前往追殺。后者規模同樣非常有限,主要由來自本省的六大水寨駐軍拼湊,乘坐規制類似大福船的烏艚出征。由于吃水較深、不便于在近岸靈活機動,另需伴隨數量不明的征用漁船協同。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數百噸大的戰艦火力貧弱。只有中小口徑的弗朗機炮和火繩槍,余下輸出依然要靠箭矢、標槍、投石和長矛等冷兵器,所以缺乏可靠的攻堅能力。
規制類似福船但多以鐵力木制造的烏艚船
公元1566年4月1日,明朝水師抵達越南萬橋山,當即發現對方早就嚴陣以待。盡管東道主莫朝有派陸上部隊參與,但純粹搖旗吶喊的啦啦隊性質,根本沒意愿為宗主國涉險。吳平則選擇依山傍水陣地,用大船密集排列在灘頭充當木城,配合簡易營壘形成環形防御。哪怕缺乏火炮等重武器,這番部署仍對火力同樣貧弱的官軍帶去嚴重威懾。而且當天正巧有日食發生,讓雙方都感到有些不安。因此展開原地對峙,誰都不敢主動挑起事端。只不過對遠道而來的明軍而言,后勤問題足以讓他們更快堅持不下去。
雙方對峙到傍晚才開始交戰
直至傍晚時分,海面上突然大風乍起,湯克寬才亮出自己提前準備好的火船利器。由于吳平的大船都在灘頭擱淺,彼此還沒什么間距,迅速被迎面撲來的火舌所吞沒。無論糧草輜重、財貨細軟,還是用于作戰的火藥,都在船艙中激烈助燃,很快就一發不可收拾。同時,陸上方向的越南土兵也守株待兔,隨機捕殺那些逃出營地的海盜成員。
在大船遭焚毀后海盜余部還駕駛小船突圍
最后,只有不足半數人登上小船,開啟生涯中的最后一次亡命突擊。可惜,面對高聳且堅固的水師烏艚船,他們的小號皮劃艇根本毫無抵抗力。大多在各類冷熱兵器輪番洗禮下傾覆,任由乘員跳水后奮力掙扎,幾乎沒什么幸運兒得以生還。唯有首領吳平下落不明,一度被參戰偏將號稱生擒,繼而又宣布其溺水暴斃。
大部分突圍海盜沒能躲過明軍封鎖
值得一提是,包括《湯克寬傳》、《俞大猷傳》等明史橋段,都斷定吳平沒有在這場沖突中喪命。杜臻的《粵閩巡視紀略》則更富戲劇性,描述這位海寇大佬流落荒島,因得不到救濟而餓死。如果再考慮到越南和南中國海環境,那么其魂歸之處多半是在今天的西沙群島某處。
吳平最后的歸宿可能就在西沙群島某處
無論如何,萬橋山之戰都是明朝水師罕見的跨海遠征案例。尤其是在鄭和下西洋結束后,這類主動出擊的情況更是少之又少。加之交手對象僅為一屆海寇,規模上又不夠宏偉,故而被深埋進歷史的故紙堆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