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年,身患重病的成吉思汗把托雷叫到跟前說:西夏國已成困籠之獸,城破之時,一人不留,即便獻城,也要屠城。
1205年,西夏主動遞話,想和北邊那個剛崛起的蒙古結盟,成吉思汗看中西夏地理位置,答應了,沒幾年,西夏反手就是一刀。
1218年,成吉思汗西征,派人去西夏求援。
結果西夏權臣阿沙敢布當眾羞辱使節,嘴上撂狠話:“鐵木真若無力伐金,便不當可汗。”
這話傳到成吉思汗耳里,等于往臉上扇了個響亮的耳光。
可當時還不能動手,蒙古和金打得正緊,西夏暫時放一邊。
蒙金大戰,蒙古主力兵臨城下,西夏派兵來“支援”,結果臨陣脫逃,扔下盟軍一地尸骨,這一回,成吉思汗算是徹底記賬了。
李遵頊是當時的西夏皇帝,被逼無奈退位,政權交給了末帝李睍,試圖平息蒙古怒火。
火早燒到心里,哪那么容易熄,到了1225年,西夏干脆跟金國結了私盟,想聯合抗蒙,成吉思汗聽到這個消息,當即下令:不留一個,全殺干凈。
不是沒得談,是反復無常到極點,明里笑臉相迎,背地捅刀子,西夏這幾手操作,直接把成吉思汗送上了“親征西夏”的路。
那時候蒙古剛剛橫掃花剌子模,軍隊遠征千里剛回。
士兵疲憊,輜重未整,但仗必須打,因為西夏就在蒙古南下的命門上,卡著河西走廊,掐著絲綢之路。地形像一道鎖,不砸開,帝國遲早有后患。
再加上西夏軍政一體,百姓即兵源,平時是百姓,戰時全能上陣。
沒有后方,所有人都能咬住敵人腿。
成吉思汗這回親征,目標就一個字:滅。
這不是一次普通戰爭,是清算,是復仇,每一次西夏翻臉的歷史,都成了這場戰役的燃料。
西夏不是沒想過和解,李睍試圖談判,還主動派人送來貢物,暗示愿意投降。
蒙古這邊表面答應,實則埋伏早布好,1227年,蒙古軍圍困中興府,天也不幫西夏,突然地動山搖。
人沒死在刀下,先被山塌地裂壓了個半死。
西夏末帝撐不住,打開城門求降,成吉思汗此時已病重,但死前一句話傳給拖雷:“不要放一個活口。”
西夏君臣一腳踏出城門,迎接的不是和平,是屠刀。拖雷執行遺命,屠城。
中興府20萬人口,幾乎一夜之間被斬盡殺絕,血流成河,尸體塞滿街巷,連狗都被殺光。
城燒了,書也燒了,西夏文、典籍、歷史記載——全部付之一炬。
成吉思汗沒等到城破之日,病死軍中,死訊被壓住,直到屠城完畢才公開。
這場屠殺不是戰術,是決策,是戰略性的清除,為了不給敵人任何死灰復燃的機會,蒙古連根拔起。
阿拉伯史書記下:“蒙古毀滅西夏,如拔草不留根。”
西夏原有黨項族人口約兩百萬,這一戰后,銳減到不到一萬,整個民族像從地圖上被橡皮擦抹掉一樣。
沒了國家、沒了語言、沒了文字,殘存者只能逃入各地,慢慢融入漢人、藏人、蒙古人中,連名字都變成傳說。
有人說,成吉思汗滅西夏是對背信棄義的懲罰。
也有人說,這是游牧帝國暴力擴張的血色模板。
但事實擺在眼前,之后蒙古滅金、滅南宋,幾乎照搬這套“先談后殺、先降后屠”的邏輯。
西夏不是最后一個,也不是最慘的,但絕對是第一個徹底被抹除的國家。
李睍的命運成謎,有說戰死城中,有說被俘殺于營帳,也有說帶少數親信逃往青藏高原,無論真假,王朝滅了,文明斷了,剩下的,沒人再追問。
蒙古帝國在此戰之后,震懾全域,名聲傳萬里,沒人再敢隨便玩盟約。
一個“西夏”的代價,換來蒙古帝國半個世紀的無人敢犯。
但代價呢?換來的,是一個民族的徹底消失。
參考資料:
史金波. 西夏史. 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382-419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