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春天,有個叫李桂林的年輕老師正在集市上買菜,突然聽見有人閑聊:“大渡河那邊的二坪村,娃娃們十幾年沒上過學了,連漢語都不會說,”這話像根刺扎進他心里,當天晚上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
四川涼山州美姑縣二坪村,一個懸崖上的村落,站在山崖邊,能看到周圍的山峰連綿不絕,溝壑深邃。
這里的村民,生活在近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交通靠的是一條用藤條,和鋼梯構成的“天梯”。
如果沒有這些藤梯和鋼梯,整座村莊和外界幾乎就徹底斷了聯系。
20世紀90年代初,二坪村的困境達到了頂點。
適齡兒童因為沒有學校和老師,幾乎沒機會接受教育,村里用的是彝語,連最基礎的漢語交流都有障礙,更不要提外界的知識與信息了。
語言的隔閡,幾乎成了孩子們未來的“死路”,漢語差,甚至連“懸崖村”這樣的名字,都沒法在外界留下任何記憶。
1992年,李桂林這個名字悄悄地改變了二坪村的命運。
那年,他從集市上聽到一些村民議論,孩子們用樹枝在沙地上畫字,這讓他感到一股不安的氣息。
不受教育的代價,或許是他們一生的沉淪。
夜晚,李桂林從家出發,翻越30里的山路,親自去探訪那些失學的孩子。
回到家時,他的心里已經做出了決定:要改變這片土地的命運,教育,是唯一的出路。
妻子謝彬起初不同意,擔心那個地方的環境太危險,畢竟二坪村的位置,足以讓任何一個,有常識的人心驚膽戰。
但李桂林沒有因此停下腳步,1992年秋,他和謝彬以及未滿周歲的女兒,背著簡單的行李,用麻繩捆住背包,決心扎根這片懸崖村。
從進入村莊的那一刻起,李桂林便發現,生活和教育的環境,遠比想象中更艱難。
每天,孩子們得通過藤梯,或鋼梯上下山,幾乎所有人的腳步,都落在懸崖峭壁的邊緣上。
一不小心,就是命懸一線,有時候,李桂林背著一個孩子,一手抓著梯子,另一只手抓著孩子,腰帶系著繩索,像人梯一樣,一步步向下走,艱難的步伐每一步,都讓人屏住呼吸。
條件惡劣的村莊里,根本沒有可以用作教室的房屋。
李桂林和謝彬,把廢棄的牛棚清理干凈,用木板隔成小間,臨時搭建起“教室”。
沒有黑板,就用木板當做黑板,樹枝做教鞭,講課的內容是李桂林,從30公里外的縣城,背回來的課本,和他自己徒手制作的拼音卡片,與算術教具。
每天,謝彬和李桂林分工合作,李桂林教授語文和數學,謝彬則承擔起了音樂和美術教學。
沒有學校的正式教材,也沒有教育資源支撐,但夫妻倆的堅守和創造力,讓那些失學的孩子們見識了知識的力量。
從1992年到2016年,李桂林和謝彬一共培養了200余名學生,其中18人考上了大學,更多的人成為了教師、醫生、政府工作人員,徹底改變了二坪村世代貧困的命運。
這些孩子帶著知識走出大山,也帶回了改變家鄉的希望。
2016年以后,二坪村的命運發生了改變。
隨著政府推進“易地搬遷”政策,二坪村開始了搬遷工程。
一部分村民搬到了縣城的安置點,李桂林夫婦也隨之遷到新村。
在這里,孩子們可以在更加現代化的學校里接受教育,配備了多媒體設備,教材也更為豐富。
新校舍的教學效率大幅提高,但隨之而來的是外界的一些爭議。
李桂林夫婦的離開,是否意味著“懸崖村”的精神就此消失?有人認為,教育精神和理念的堅守,才是最重要的,但有些人則認為,這一切都將成為歷史。
2015年,他們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詞中提到:“在最崎嶇的山路上點燃知識的火把,在最貧瘠的土地上播種希望的種子。”
李桂林的故事,已經深深烙印在了中國教育的歷史中,成為了堅守、堅持與愛的象征。
直到今天,李桂林仍然活躍在涼山州的教育一線。
即使學校已經搬遷,教學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他依舊堅守著自己的教育夢想。
他不幫助過的學生改變了命運,更影響了整個地區的教育理念,成為了一代人心中的榜樣。
參考資料:
《李桂林事跡簡介》,《感動中國》官網,2015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